世间的陌生人:梵高心理传记

世间的陌生人:梵高心理传记
作者: [美] 艾伯特·J·卢宾著 程应铸译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世间的陌生人:梵高心理传记
ISBN: 9787576017618

作者简介

艾伯特·J·卢宾,斯坦福大学荣休临床精神病学教授,执业精神分析医师。他以精神分析法为视角创作的《世间的陌生人:梵高心理传记》初版于1972年,1996年再版。 程应铸,定居纽约的英语文学翻译家。译有理查德·福特《加拿大》、蒂姆·高特罗《死水恶波》、威廉·麦克斯韦尔《再见,明天见》、《妈妈走的那一年》等。

内容简介

1876年秋,在一个晴朗 的星期日,二十三岁的文森 特·梵高走出他任教的那所 英语寄宿学校,去位于伦敦 偏僻郊外的里士满镇,在那 里,他将给一个卫理公会的 小教堂上布道课。当他站在 讲经台前面,他感到自己就 像一个迷失的灵魂,从掩埋 他的黑暗洞穴里飘浮出来。 这个布道的内容存留在 文森特的书信集里,反复阐 述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信念, 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卓越说教 技巧的范例,然而,他的言 辞来自他的痛苦生活,并充 满了强烈的感情。他不仅向 宗教的集会布道,还向他自 己布道,使用的语言是和他 绘画中的强大表现力相一致 的。 布道所选择的经文是《 诗篇》第一百十九章第十九 节:“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 ,求你不要向我隐瞒你的命 令。”然后,年轻的布道者 继续说道:“那是一个古老 的信念,也是一个极好的信 仰,我们的生命历程是一个 进行朝圣的过程,我们在地 球上是寄居者,虽则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我 们的父和我们同在。”圣歌 的经文对孤独和寂寞作了确 认,但它们被立刻消除了; 对于具有虔诚信仰的群体, “我”变成“我们”,而“我们 是不孤独的”。 哀伤的主题贯穿在整个 布道中,忧哀被视为人类与 生俱来的特质,“我们的本 性是忧哀的”。但是,悲哀 尽管是痛苦的,它实质上是 一种乔装的赐福,是一种需 要培养的品质。“忧伤胜于 快乐,”他断言,“通过面带 愁容,内心变得更好,因此 ,一个人如若是忧伤的,他 也总是快乐的。” 布道直率地表露了文森 特对痛苦、孤独、死亡之存 在的认可,但是,通过宗教 信仰的媒介,他把它们提升 为欢乐、领受、不朽的必由 之路。在痛苦的催化下,悲 哀得以引向快乐,孤独得以 变成团聚,死亡得以通往再 生,尘世得以升华为天国。 就像布道所比喻的那样 ,文森特是地球上的寄居者 ,早在荷兰,在德伦特省偏 僻的乡村,他悲叹命运使他 “永远像一个漂泊不定的流 浪者,无论走到哪里,既得 不到休憩,也找不到食物, 更没有遮蔽之所。”后来, 在阿尔勒,他把自己描述得 像是一个旅人,在追寻着压 根儿不存在的目标。 他那痛苦的孤独和作为 一个被放逐者的感受,是一 种无所不在的忧郁的反射, 虽然有时候它们隐藏着;它 们筑起了一道栏栅,将他隔 绝于人们的友谊之外。置身 人群之中,他觉察到快乐的 人们彼此间的那种亲近感, 这更加深了他的孤独,并且 驱使他进一步回到他的自我 中去。他渴望与人亲密无间 ,却又寻求独处:这是两害 相权,取其轻者。当他投身 一项工作遭到拒绝和失败时 ,那种压抑的自我怀疑和自 我贬低又会加剧。他感到内 疚,怀疑自身的价值,常常 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 人和毫无价值的人;因此, 人们和他亲近倒成了带有惩 罚和羞辱的威胁。一个传记 作者写道,他是凭借自修来 获得能力的,这个事实使他 能够“顺应他自身冲动的激 励,保持他与生俱有的原始 活力和自身资源的丰富”; 但首先,这是一种必然,源 于他对孤独的需要。 文森特的故事,是一场 从未停歇过的、意在控制、 修正、赞美或否定他那扎根 至深的忧郁感和孤独感的奋 斗。宗教和艺术只不过是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同手 段,与这种情绪的奋斗不仅 塑就了他的个性,而且也激 发了他的创造冲动,以及最 大限度地决定了他的作品内 容和风格。这个年轻人的布 道以及他以后大量的绘画, 都涉及那些同样的主题,揭 示了他的问题和他为解决它 们所付出的努力。正如他自 己写的:“我严肃地对待工 作,不会让不能表现自己个 性的作品勉强问世。”这些 主题是一个敏感者对无时无 处不在困扰着他的生与死的 忧虑所做的意料中的反应。 然而,各种力量的汇合,使 得文森特受到强烈的推动, 并且赋予这些忧虑以特有的 表现语言。很少有艺术家像 他这样坚持不懈,并在技巧 的创新上显示如此的才能。 文森特绘画生涯中的两 个重要的阶段都遵循着他布 道中的两个相对立的主题。 第一阶段的作品,画于 1880年至1885年间,地点 是在荷兰和比利时,其倾向 是昏灰和阴郁,强调的是忧 郁和孤独。第二阶段的作品 ,是1886年至1890年间在 巴黎、普罗旺斯、奥维尔创 作的,其倾向是明亮、多彩 和欢乐。有人试图以他和法 国印象派画家的交游,以及 南方阳光的影响来解释其风 格从沉郁到明丽的转变,其 实,这种转变是他自己内心 所向往的,这种向往引导他 去找到它们。 P3-6 国内首部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梵高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为特独视角,以梵高遗留给世人的数百封书信和数百幅画作为“自由联想”的素材,同时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对梵高的一生展开追踪。从他幼年的遭遇、宗教的信仰、职业的挫折、爱情的失败、对父母的叛逆、跟弟弟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同时代画家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解译这位画坛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对他的怪诞、疯癫,对他的割耳、自杀,对他绚烂眩晕的绘画风格做出较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