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陈白尘评传/江苏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559438201
第一章苏北少年陈增鸿(1908—1925) 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历1908 年3月1日),大约寅时,江苏省淮阴县十里长街 东头一个小商人家庭的草顶房屋中,传来响亮的 婴儿啼哭声。已不算年轻的陈寿年和勤俭持家的 妻子徐氏,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孩子,一个男孩 ,取名陈增鸿,他就是日后享誉剧坛的著名戏剧 家陈白尘。他还曾用过陈征鸿、陈幻尘、墨沙等 笔名,“陈白尘”是他1928年在金屋书店出版小 说《漩涡》时开始使用的。 在清河当地,陈家不算殷实之家,日子过得 一般,陈寿年是个店员,爱好颇多,字画、彩灯 、装裱都颇在行,且生性乐观,好说笑,街坊四 邻称呼他“陈大迷马”。“迷马”在淮阴土话中 大概是马虎豁达的意思。徐氏虽未正式进过学堂 ,但也识文断字,偏爱古典小说,口才又极佳, 故而一家六口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倒也平顺欢喜 。只是家里的“老幺子”似乎并不怎么开心,大 哥哥们自有各种乐事,跌跌撞撞的小弟弟不免寂 寞。 一、 “寂寞的童年” 一切似乎预示了这个孤单的孩子,日后终究 是从书本和舞台而非亲情来寻找乐趣。 据陈白尘回忆,他童年记忆的中心不是十里 长街上的过往人群,而是火。有一天晚上,陈家 附近“走水”(失火)了,满天红彤彤的,他的 大哥背着他跑到沙老医生的诊所避难,街上的景 象是那么的紧张恐怖,燃烧着的“火鸽子”漫天 飞舞,开道的、紧急的铜锣不住地敲,水龙一架 架疾驰而过,担水的、提水的人们满街奔跑…… 好像末日就要来临,火灾的恐怖印象,陈白尘历 时七十余年而未能忘。他还有一个深刻记忆亦是 火,亦是夜里的火,虽然这次天空不及上次红, 亦没有铜锣声,但远处不断有零星的枪声,幼年 的他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氛围,哭着哭着 就睡着了。后来才知道那一夜是“光复”,是辛 亥革命之夜。后来,当“文革”初期他看到满街 “红色恐怖万岁”的标语时,又唤起了这两次红 色恐怖的记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 暴很快就席卷了南北,包括淮阴在内的江苏多地 陆续“光复”,然而,普通人家的生活并未因此 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辫子虽然没了,衙门依旧还 在。出于对革命与不革命两方都不得罪,双亲为 陈增鸿理了一个名为“马桶盖”的短发,即头顶 剃光一个圆圈,四周留下一圈大约三寸长的头发 ,这个发型一直留到五岁。因为革命氛围日益紧 迫,陈增鸿坚决要求剃除。懵懂年纪的陈增鸿, 因着时代的关系,不得不与“革命”结缘了。 在陈增鸿五岁那年,陈家搬迁到清江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