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张中行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作者: 张中行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张中行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ISBN: 9787020110162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省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负喧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说梦*》《散简集存》等。

内容简介

红楼点滴一 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 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 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后 改名景山东街)路北,这是北京大学的老居址,京师 大学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学院(后期移一院),在一院 之南北河沿路西。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 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民国初年建造时候, 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 且是教室,于是许多与文有关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 这里来进进出出。其中*为大家所称道的当然是蔡元 培校长,其余如刘师培、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 就几乎数不清了。人多,活动多,值得说说的自然就 随着多起来。为了把乱丝理出个头绪,要分类。其中 的一类是课堂的随随便便。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 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 由。这风气表现在各个方面,或者说无孔不入,这孔 自然不能不包括课堂。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 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 然,虽然规定并不这样说,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 。这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 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出于几方面的 因缘和合。北京大学不乏名教授,所讲虽然未必都是 发前人之所未发,却是名声在外。这是一方面。有些 年轻人在沙滩一带流浪,没有上学而同样愿意求学, 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是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 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也是一个方 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 ,去者不追。且说我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怪的 是同学问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 ,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 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但这就给旁听 者创造了大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非本班的人 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 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 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 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糊糊, 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 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 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次,听说是法文 课,上课的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 加。教师当然很恼火,问管注册的,原来是只一个人 选,后来退了,管注册的人忘记注销,所以便宜了旁 听的。 再说应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据我所知,上课 时间不上课,去逛大街或看电影的,像是很少。不上 有种种原因或种种想法。比如有的课不值得听,如“ *义”;有的课,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可 以不重复;有的课,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等 等。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 是过屠门而大嚼。因为这样,所以常常不上课的人, 也许是成绩比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会有反常的 反应,对于常上课的是亲近,对于不常上课的是敬畏 。不常上课,有旷课的处罚问题,学校规定,旷课一 半以上不能参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学分,学分不够不 能毕业。怎么办?办法是求管点名(进课堂看座位号 ,空位面一次缺课)的盛先生擦去几次。学生不上课 ,钻图书馆,这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总 是慨然应允。 这种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 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 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 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 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 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 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 无臭,却很厉害。比如说,许多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 是蓝布长衫,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西装革履, 因为一对照,*惭愧。其他学问大事就*不用说了。 时间不很长,我离开这个随随便便的环境。又不 久,国土被侵占,学校迁往西南,同清华、南开合伙 过*子去了。一晃过了十年光景,学校返回旧居,一 切支离破碎。我有时想到红楼的昔*,旧的风气还会 有一些吗?记得是一九四九年四月,老友曹君来串门 ,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 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后一次,讲杂建筑 ,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 、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 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 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 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 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 。”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 :“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 ”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 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 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 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