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美学意蕴(艺术与人文丛书)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艺术与人文丛书)
作者: 赖志明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8.75
折扣购买: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艺术与人文丛书)
ISBN: 9787532178216

作者简介

赖志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美术学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博士。现任教于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主要从事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和哲学美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内容简介

仁的情感之外显于艺术 仁的心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一方面更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创作。仁的心境(情感)及其感发力量对于中国古代许多艺术作品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在儒、道、禅三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艺术形成了沉郁、飘逸、空灵这三大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心境决定着艺术家的风格,仁的心境外显于艺术,就会产生一种沉郁的艺术风格。 沉郁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感情的悲概、壮大、深厚。“沉”的本义是没入水中,又引申为程度之深。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沉”字多用来表示深沉含蓄,如“沉着”“沉雄”“沉浑”“沉实”等等。“郁”的本义是指草木的繁盛,而后引申为精神愤结积聚而产生的哀思、幽怨。叶朗把沉郁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沉郁是带有哀怨郁愤、深沉厚重、温厚和平的醇美,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之类;其二,沉郁是一种弥漫着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沧桑感的美。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之类。叶朗指出:“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所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美’。沉郁的再一个特点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生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所谓的“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也就是仁的情感。仁的情感不仅表现为对具体个人的关切,也表现为对整个人类的普遍关怀,因而必然生发浓厚的人生感、历史感。仁的情感是理性的情感,它虽然具有深切浓厚的特点,但始终不会流于极端,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便哀怨郁愤,也不致于愤激或者颓丧,而是不失中正,表现出温厚和平的醇美。这种情感弥漫于整个中国艺术史,这是孔子的仁学对中国艺术所产生的极大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以往孔子美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里仁为美”以及相关的诗学思想进行展开,而对“仁”的美学意蕴尚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本书主要目的在于阐释孔子仁的美学意蕴,侧重于从美学的视角来研究孔子的仁学,对“仁”自身的美感特征,以及“仁”所通向的自由、快乐的审美境界等等,对孔子美学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