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李鸿章
作者简介
徐志频,著名作家,国内左宗棠研究领军人物。代表作为“左宗棠系列”:《左宗棠与李鸿章》、《左宗棠:帝国后的“鹰派”》五部。曾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内外鼎沸 一 左李之间既然学问、 政见、外交大为不同,却 又同朝共事,难免要发生 争斗。遍观历代王朝,官 僚集团争斗的结果,无非 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派系 ,二是党争。 左李之争到底属于哪 一种?今天不妨从这里切 入,来逐页翻开两人生平 的交集往事,从一个个还 原的历史场景中去探寻答 案,追问得失。 “党争”是历代帝国官 僚集团内部分化的一种极 端现象,它的结果是出现 “朋党”。 “朋党”是历代朝廷忌 讳的现象。关于它的是非 、褒贬,历数代悬而未定 。 宋代时,欧阳修写了 一篇《朋党论》,认为朝 廷内出现“朋党”是好事, 理由是,“君子有党,小 人无党”。 清代体制与宋朝已经 有所不同,最核心的差别 是“相权”逐渐缩小。清朝 的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 ,“宰相”一职事实上已经 不复存在。军机大臣名义 上是“宰相”,事实上只是 皇帝的“高级秘书”。 清朝“朋党”现象较宋 朝为烈。早在康熙时期, “朋党”竞争已十分激烈。 以索额图为主的“太子党” 和以明珠为主的“阿哥党” ,两党互掐,明争暗斗。 争斗的结果,直接导致太 子胤初两度被废,最终出 现“九子夺嫡”乱象。如果 不是康熙皇帝以莫测天威 诱导、分化“阿哥党”,四 阿哥胤稹不可能如愿登基 。 雍正惧于前朝“朋党” 之祸,登基后便敲山震虎 ,针对宋朝欧阳修的《朋 党论》,写了一篇《御制 朋党论》,明确反对“国 内有党,朝内分派”。 虽然苦心防范,但收 效甚微。雍正在位时,不 但“八王党”在朝势力庞大 ,便是他宠幸的川陕总督 年羹尧,同样现出“朋党” 的影子。年羹尧极盛之时 ,民间传言出现“年选”。 乾隆执政之后,“党争 ”更是五花八门,朝堂之 内百花齐放。随便放眼看 去,有自命清高的“文学 派”;有贪赃枉法的“和砷 派”;有军功显赫的“将军 派”;有无所事事的“老爷 派”。各派各行其是,各 取所需。 以农耕文化、儒家学 说为基石的传统帝国制度 里,卷身“党争”的大臣虽 然经常被习惯性贴上“忠 臣”“奸臣”这样简单的道 德标签,但事实不完全是 这样。官僚集团内部之所 以发生“党争”,不外主政 大员彼此间治国理念出现 分歧,或为所处官僚集团 利益而激烈争夺。 撇开皇帝专制独裁的 大前提不谈,如果大臣之 间仅因治国理念分歧而起 冲突,相互争夺治国理政 的主导权,倒可以看作官 员内部民主的有限表达。 与历朝历代比较,清 朝皇帝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没有出现一个昏君。十 二任清帝,逐一归类,大 致可分作“明君”“庸君”两 类。 但凡国家政事荒废, 人们习惯指责皇帝昏庸。 “昏庸”两字连用,其实是 各有所指。“庸君”不是“ 昏君”,“庸君”只是才干 短缺,“昏君”却是头脑迷 糊。一般地说,“庸君”只 是误国,“昏君”导致亡国 ,两者究竟不同。 乾隆皇帝之后,如嘉 庆、道光、咸丰,都可以 归入“庸君”之列。他们才 干虽然平庸,但无一例外 勤政,比起明朝任性的正 德皇帝、长年罢朝的万历 皇帝,他们均可以拿到及 格分。但清朝发生了另外 一个特别的现象,它所遭 遇的危机,是三千年来前 所未见的。 二 前所未有的危机究竟 是什么?易中天先生在《 帝国的终结》引言部分的 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参照。他说:“殷之亡是 文化之亡,即人文文化战 胜了巫鬼文化;周之亡是 制度之亡,即帝国制度替 代了邦国制度;清之亡, 则兼二者而有之,既是文 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 ” 意思是说,商朝被周 朝推翻,表面看是周朝取 代商朝,是常见的朝代更 替,背后的实质,是商朝 的巫鬼文化被周朝的人文 文化所取代。周朝被秦朝 灭亡,表面看是秦朝取代 东周,是正常的朝代更替 ,背后的实质,是秦朝的 帝国制度取代了周朝的分 封制度。 P3-4 读懂两人争与斗,读尽晚清五十年: 谋略与计算,复杂与诡异,无奈与挣扎。 曾国藩一语评价点透两人!梁启超、唐德刚、林则徐、谭嗣同、俾斯麦、伊藤博文各有一针见血的褒贬。 “中国影响力图书奖”获得者新作。
书籍目录
前言 大变局里的左宗棠与李鸿章………………1 楔子:“朋党之争”?………………1 大清国十任皇帝,先后八次错过“农耕中国”变“工业中国”的机会。晚 清大变局里,左宗棠、李鸿章为争夺国家办事权,各抱地势,坚持己见,甚至 剑拔弩张,却从未撕破脸皮,大打出手。两大重臣毕生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令人疑窦丛生。 ………………………………………………………………………………………… 内外鼎沸 / 3 针锋相对 / 8
章 求学与理想:起点决定道路………………13 左宗棠是生在湖南湘阴没落读书人家庭的勤奋少年,李鸿章是生在安徽庐 郡望族的聪敏公子。左氏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李氏称“八千里外觅封 侯”。二十岁前后,两人不约而同,立志要“拜相封侯”,目标虽然一致,道路 却彼此相反。 ………………………………………………………………………………………… 名师高徒 / 15 舍我其谁 / 22
第二章 团练:各自领兵的开始………………29 被时势影响的个人职业之路:乡下举人左宗棠突然被推上主持一省军政的 位置,大权在握;京城翰林院编修李鸿章骤然被拉回乡下学打仗,“翰林变绿林”。 会干的人,成绩越干越大;不会干的人,学着干,还可以边干边等待机遇。 ………………………………………………………………………………………… 相向独行 / 31 机遇丛生 / 41
第三章 幕僚:不同的晋升路………………59 左宗棠凭杰出的个人才干,在湖南省“军政秘书”的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李 鸿章凭借与曾国藩的师生关系,在湘军“政治秘书”的职位上起伏跌宕。历年的起伏升 沉,并不妨碍左、李并肩同时崛起。人既可以大器晚成,也可以是年轻的封疆大吏。 ………………………………………………………………………………………… 水涨船高 / 61 青胜于蓝 / 70 鹤立鸡群 / 78
第四章 建军:不同的将官,不同的军纪………………91 “军政秘书”出身的左宗棠懂军事,于是以法家严明军纪,楚军无往不胜。 “政治秘书”发迹的李鸿章,坚持以“实用主义”带兵打仗,淮军利弊并现。 要达到胜利的目标,道路不止一条。李鸿章选择的道路,有固有的光环,也有 等待他的陷阱。 ………………………………………………………………………………………… 藏拙避短 / 93 义利激争 / 100
第五章 治军:三面分歧………………115 如何让洋人为大清国所用?左、李各取一种:左宗棠选择以道理说服,以 2权势震慑;李鸿章选择以承诺应允行军事欺诈之事,以计谋成功。国家之上的 争斗,只有利益,无关道德。但成功不是大人物的主题。成功之上,有天 理良心,还有的人道主义。 ………………………………………………………………………………………… 黑白人心 / 117 借刀杀人 / 127 人而无信 / 138
第六章 剿捻:公开矛盾………………145 左宗棠、李鸿章接力挂帅,联手剿灭捻军。两人相同的战略是“以动制 动”。不同之处是:左宗棠笃信“长圈围剿”,李鸿章坚持“扼地兜剿”。左、 李合作一年,居然办成了前面十五年内十八名统帅也没有完成的任务,但成功 让左、李冲突也骤然剧烈。 ………………………………………………………………………………………… 临危受命 / 147 各用其长 / 152 公怨私恨 / 158
第七章 外交:刚与柔的角力………………163 大清国“海防”“塞防”全面出现危机之际,李鸿章高举“海防”,左宗 棠却亮出“海塞并防”。左宗棠因政治策略高出一筹,压倒李鸿章,成功出兵, 收复新疆。慈禧开始密谋以勋臣左宗棠加醇亲王奕譞,取代权臣李鸿章加恭亲 王奕,宫斗揭幕。 ………………………………………………………………………………………… 教案争端 / 165 海塞激辩 / 171 春风玉关 / 179 扬左抑李 / 193
第八章 洋务:冲突总爆发………………201 洋务跟商务,内政与外交,左宗棠、李鸿章彼此各行其是。相互有团结, 也有分裂;有合作,也有争夺。左宗棠朝着名臣的路艰难寸进,李鸿章朝着权 臣的路高歌猛进,慈禧太后则坚持以乾隆为学习榜样,有事时忙制衡重臣,无 事时忙大清国体面。 ………………………………………………………………………………………… 南洋北洋 / 203 海防海战 / 210 割台护台 / 224 和戎战戎 / 237 重臣权臣 / 243 官办商办 / 258 秋风孤臣 / 268
第九章 不同的志节,不同的人生………………277 左宗棠以孔孟儒学立身,李鸿章以纵横术应世。左宗棠将才气、学识、阅 历、血性融会一体,李鸿章凭才气、阅历两把撒手锏拼杀于官场、商场、洋 场。左宗棠全部遗产仅三万五千两白银,李鸿章身后资财超过千万两。个人终 有死,千秋留节名。 ………………………………………………………………………………………… 学问何处 / 279 血性学识 / 289 李肥左瘦 / 295 尾声 / 299
附录一 清史稿·左宗棠传………………301 附录二 清史稿·李鸿章传………………310 后记 人到中年论“左、李”………………317
|
试读内容
血性学识 比较之下,左宗棠完全不同:四十八岁前,左宗棠因乘太平天国运动时势而起,属“时势造就的英雄”;四十八岁到七十三岁,左宗棠主动谋国,事实上变身成了“造就时势的英雄”。 虽然历史从来不容假设,但我们可以依照逻辑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断:中国如果从咸丰三年(1853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没有李鸿章,他所承担的职事,一定有能力大致相当的人替代;中国如果从咸丰二年(1852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没有左宗棠,他所选择的事业将不见于历史,因为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代。 但左宗棠同样存在自己的问题,这在他崛起的起点上已经决定。作为草野民间成长出来的独立士人,他独有的“清气”与个人素质中的“明澈”,让他的家国事业理想能够取得的大成功,却很难有第二个人能够跟进与延续。因为,能有他那样的天资禀赋,又同时遭逢崛起机遇的人,万中无一。 左宗棠四十岁前潜居民间,结识了不少奇人异士,加之他本人童年时性格孤异,导致他日后所赏识或提携的人才中,办事能力超强是共同的,但个性大都失之偏狭。这也是他用人的一个瓶颈。 以史实辅证,他所赏识的甘肃文人吴可读,是一个为了让慈禧还政光绪而不惜“尸谏”的人,吴氏其人,让人多少感觉失之迂腐;左宗棠在甘肃贡院四千考生中发掘、栽培的解元安维峻,其人霹雳正义,时人议论失之刚烈。 因此,虽然左宗棠与李鸿章在生时栽培、提携起来的各地督抚级官员同为十二人,但在影响身后人才,尤其是改善官场生态环境方面,与曾国藩比较,左宗棠与李鸿章一样,都存在程度上的不足。因为左宗棠门生政治才干普遍短缺,他们为官清正廉明,却不懂得把握国家权力,李鸿章的门生袁世凯便乘势而上,袁世凯秀才出身,其功利实用之心,比老师李鸿章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鸿章去世当天,清廷即发布任命书,袁世凯出任代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此后,宣统皇帝退位这样的国家大事,也由袁世凯一手操持了。 左宗棠在培养人才方面政治运筹能力存在程度不足,时人已有议论。光绪五年(1879 年),张佩纶与张之洞一次聊天后,在《涧于日记》中以陶澍身后影响为例,专门论及晚清人才,其中有两段评述,值得今人参照。 其一: 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其源约分三派:讲求吏事,考订掌故,得之在上者则贺耦耕,在下则魏默深诸子,而曾文正总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蒋砺堂相国,而琦善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则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直凑单微。而陶(澍)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 其二: (左宗棠)虽大功告成,而计才太刻,相度不宏,绝无传衍衣钵者。 放进中国大历史中对比观照,左宗棠主要事功在军政,在用官、治民方面,他虽然也取得诸多成功,但跟历史上的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作为类似,一代而终。 今天去探求左宗棠改变后世学问、陶冶风俗人情,其见现实功效的地方,在于他开启了中国近代理工技术“实学”风气之先。左宗棠为官理政后,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交替运用,为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奠定了块基石。无论是他同治五年(1866年)在闽浙总督任上创立福州船政局,还是其后督办陕甘军务期间创办兰州制造 局、甘肃织呢总局,均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而甘肃织呢总局作为中国首家民族轻工业企业,试图通过工业化来解决民生困境的方向,事实上成为此后中国工业发展方向的参照,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同时,左宗棠将英国的公园个引进到甘肃,在兰州总督府边创建“节园”。其现代理念与民生意义,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左宗棠去世二十年后,八股取士取消。他当年所习的理工技术知识,成为所有新式学堂传授的主课。对三千年来一直缺乏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中国人,左宗棠无疑抓准了晚清大变局的历史走向,在知识与技术的层面,无意中起到了先知与拓荒者的作用。 比较去看李鸿章,在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艰难转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李鸿章通过“洋枪队”将西方现代武器装备的军队学来,用于改造大刀长矛的旧式军队,对促进中国传统军队全面向现代化军队转型,起到了先驱作用。他在洋务运动中不限于军事工业,诸如铁路、电报、矿务、银行、股票,全面引进,为农耕中国向工业中国迈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词工文臣出身的官员,他能够突破自身固有的局限,准确把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向,在器物与社会的层面,无疑也起到了引领与推进的作用。 左、李相似的性格特点,均才高气大、目标远大。对于这点,《清史稿》作者赵尔巽曾有过写实的评述: 李鸿章“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 左宗棠少年时代“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中年以后“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 就个人特质而言,两人不同之处在于: 李鸿章生平自负于才气,将自己看得高人一头,对部下习惯以金钱、官爵之类利益刺激加以笼络,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得到他们的心。因此,那些自持风骨、自重操守的人才,均不乐意附从他,替他出力办事。 左宗棠同样自负于才气,少年时代曾被人看作“狂生”;待中年出山办事后,他的才气转化成进取的锐气,刚毅过人,身先垂范,部属对他都发自内心地敬佩,自愿鞍前马后跟从他,效死疆场,建功立业。待左宗棠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之后,也免不了顾盼自雄,以“天下”自居,虽然“惕励”如他,内心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克制,但多少给后世留下一些话资。 通过比较左、李这点,大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少年自负式的意气,是成大事者需要具备的一种强烈自信的资质。毕竟,成年后事业道路无论顺逆,事实上都充满了坎坷,遍布着荆棘。少年意气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朦胧初心,是出人头地的原始动力,它可以支撑着人在事业的道路上不畏艰巨、义无反顾。 在个体修养气质上,左、李根本的不同,可以借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做参照:“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以才气、学识、阅历、血性为标尺度量,李鸿章缺少学识、血性;左宗棠四点同时备于一身,每一点都达到相当的程度,确如他早年的自励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左宗棠童年与少年阶段接受“忠、孝、廉、节”的文化浸染,这一文化对人核心的影响,在保养了人天性中的羞恶之心。 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每个人良知中的大义情怀、正义品格,不来自别处,正来源于天性中的羞恶之心。即是说,羞恶之心是激发个人血性的源泉。 性格刚直、大义行世的左宗棠,称得上是三千年来湖南血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二十一岁会试时作诗关切新疆安危,二十四岁时题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便是内心血性激荡的结果。他四十岁出山,以民间人士身份毅然担当湖南一省安危,六十三岁时不畏艰巨率师收复新疆,直至抬棺出征,也是血性激励下的大义表现。 回看本书开头,就才气而论,李鸿章二十岁那年表现的诗文才气,已经高出左宗棠。他的办事才气,在合作剿捻时也表现得至少不输于左宗棠。李鸿章独立领军虽然比左宗棠晚出两年,但他的军事阅历也几乎可以跟左宗棠比肩,他悠游官场、周旋洋场的阅历,似乎比左宗棠更为丰富。尤其是,左宗棠晋升东阁大学士一年之后,李鸿章顺利晋升文华殿大学士,两人同处在内阁宰相的显赫位置上,李鸿章在权力中枢内长袖善舞的能力,也似乎要比左宗棠胜出一筹。 但令人惊异的是,跟左宗棠创始中国近代海军、收复新疆、护卫台湾、开创“中国家机器国货工厂”等无数功勋卓著的事功标签不同,李鸿章身后,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代表性功业来代表自己。即使抛开他签订的三十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不看,李鸿章也几乎很难找出令后世口口流传的功业以供传颂。李鸿章身后形象如此驳杂,他的个性特征同样令人难以概括。 比较去看,左宗棠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时人概括为“刚直”,他自认为是“忠介”。 本书中以“机灵”称谓李鸿章,只是他性格中的一面。曾国藩当年称他“性情高傲,心高气盛,急躁、傲慢”,说的也都符合后世观感。 李鸿章擅长政治手腕,毕生不乏政治投机,却很难说他“圆滑”,因为关键时刻他能担事;李鸿章以“痞子法”办外交,以“纵横术”应对列强,劳心劳生,疲于奔忙,却又很难称得上是卓越的外交家。民间有一种戏称,说他是卓越的“斡旋家”,姑妄言之。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性格、学识与他的行事作为,往往具备逻辑一致的贯通性。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一个人是怎样的性格,具备怎样的学识,基本就可以判断他会做什么事。至于事功大小,全凭个人才气高低。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在于他性格、学识、行为全部贯通,三者配合天衣无缝,且将之发挥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有时甚至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君主能达到这个境界,是一代圣主;重臣能达到这个高度,是一代名臣。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固然是因为才气有所缺乏,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性格、学识、行为混杂,内部逻辑彼此冲撞,自我损耗掉了。 以李鸿章“八千里外觅封侯”的浩荡才气,“性情高傲,心高气盛”的性格,以理学“诚”字立身的学识,却有着“痞子法”“纵横术”的作为,其内部不但逻辑混乱,而且剧烈冲突,有如一架正翱翔万里的飞机,一边油门加到,一边刹车踩到底,在高空翻滚跌宕。 这时再回看前面说的“曾国藩拼命做学问,左宗棠拼命办事,李鸿章拼命做官”,左、李各自得失,我们或许又会有新的发现。 血性于人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可缺失,因为有血性的人才有信念,甚至信仰。信念与信仰一以贯之,有如纲举目张,可以让人自我理顺性格、学识、行为三者的关系,而不至于逻辑混乱,自我冲突。 作为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臣、名臣,缺学识又少血性,这大概正是李鸿章身后受世人诟病的修养气质方面的根源,也是他进入中年后一度由重臣滑向权臣的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前述李鸿章个人的诸多问题,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我们此时回头再对照看本书开头,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两人求学与立志的起点阶段,事实上已经基本确定了后来的方向。 同为晚清官员,衡量左、李官品、官德,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清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