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名师剪影(文理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复旦大学创始人 ,首任校长。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12 岁来上海,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设立的伊纳爵公 学(即今徐汇中学),先后学习法文、拉丁文。1862年进入 耶稣会创办的初学院,研修中国文学、哲学、神学。1903 年应蔡元培之请开办震旦学院。后因教会阻挠,引起学生 公愤而集体退学。1905年9月在吴淞复校后,改名为“复旦 公学”,任校长。辛亥革命后,经于右任、蔡元培呈请民 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复校,续任校长。1914年后历任 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号召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被尊为“爱国老人”。1939年11月病逝于越南谅山。 一老南天身是史 ——记爱国老人、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鄂基瑞 每当复旦人迎着朝阳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夜晚坐 在相辉堂前的大草坪上仰望复旦璀璨的星空时;每当复旦 学子聆听大师的教诲,吮吸着复旦的日月精华时;每当一 批批学生学成,依依不舍地告别复旦奔赴世界各地时,他 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感恩复旦,感恩自己脚下的这一片热土 ,而流传了一百多年的马相伯老人毁家兴学的故事会重又 浮现在他们眼前。 毁家兴学复旦光华 出生于1840年的马相伯见证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目睹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痛现实 ,清醒地看到清王朝已末日将至。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河 山,马相伯思考欧美强大和中国孱弱的原因,结合当年游 历欧美参观几所大学的观感,他恍然而悟:“自强之道, 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 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 才。1900年后,他寄希望于教会,毅然拿出位于松江、青 浦的家产良田3000亩,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并在捐献 家产兴学字据上写道:“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 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 所不及。” 天主教会虽然接受了马相伯的财产,但并不办学。真 正迈出办学第一步的还是马相伯自己。 其后,马相伯居住于上海徐家汇土山湾,蔡元培执教 南洋公学,两地相近,蔡元培常去向马学习拉丁文。蔡又 从南洋公学中介绍24名优秀学生到马相伯处学习拉丁文、 法文、数学等,筹组译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生反 对当局的封建压迫,200余人高呼“祖国万岁”,集体离校 退学。退学学生请求中国教育会负责人蔡元培协助组织“ 共和学校”。蔡元培除与教育会协助成立爱国学社外,还 介绍一些学生到马相伯处求学。马相伯欣然允诺,遂创学 院,定名震旦。震乃秦字谐音,系古代外国对中国之称呼 ,旦即早晨,“震旦”意谓中国之曙光。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举行开学典礼。马相伯在 会上发表演说,反对科举制度,反对我国自秦汉以来的“ 奴隶”之学、“为人”之学,提倡“格物穷理”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