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师徐光宪/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16/05/20211016054642730.jpg)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化学大师徐光宪/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ISBN: 9787504659477
刘大椿: 1944年生,哲学硕士。曾任哲学系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 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走向自为--社会科学的活动与方法》、《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通论》、《知识经济:中国必须回应》、《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大撞击》、《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发现与创新之路--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等。 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
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鲍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 鲍林提出的共振论能较好地阐明有机化合物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够解释价键理论无法解决的共轭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问题。不 过,共振论在20世纪50年代遇到了来自科学界和非科学界的批判,在英国 和苏联引起很大争议。随后共振论在中国也受到批判,徐光宪在1953年对 中介共振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徐光宪对共振论的第一次评价。随 后,鲍林对共振论遭遇的批评和质疑也提出了解释和回应。20世纪60年代 ,徐光宪对于50年代对共振论的批判进行了反思。徐光宪是如何评价共振 论的?在第一次评价中,徐光宪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主义出发,认为 共振论是唯心论。对于这次评价,他后来反思,20世纪50年代对于共振论 的批判,认为共振论的认识论是马赫主义的,是唯心的,以及认为共振论 有机械论的倾向等,是没有划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对高低级运 动形态关系缺乏辩证理解,对唯心论的批评缺乏对认识过程复杂性的分析 。 在第二次评价中,徐光宪首先从方法论上分析了共振论理论的提出方 式。他认为共振论的出现,是在经典价键理论解释部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之间关系出现矛盾之时,即实验与理论出现矛盾。面对这种矛盾,鲍林提 出的共振论采取的策略,是在价键结构原有理论框架下,增加新的假定。 经典的价键理论应用到共轭分子结构出现矛盾,即价键理论可以说明许多 非共轭分子的结构,但是对于共轭分子和某些特殊类型的分子,化学键的 形成并不局限于相邻的两个原子之间,也不局限于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的 配对,例如苯分子,用价键理论解释苯分子的结构则出现了矛盾。按照价 键理论,苯分子的碳碳键应该是单双键交替,事实上,实验证明苯分子的6 个碳碳键完全等同,没有单双键之分。因此,价键理论在解释共轭分子时 遇到困难,因为有很多分子的结构不能用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而且在 这些分子中邻近的两原子间的距离和其他性质介乎单键和双键或双键和三 重键之间,这些分子往往有额外的热稳定性。新理论的提出有一定的条件 ,只有原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某些现象,才有必要提出新理论,因此,在 这点上共振论的提出是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