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归宿(明朝卷)

帝国的归宿(明朝卷)
作者: 赵爽|编者:于之伟//李鹏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00
折扣购买: 帝国的归宿(明朝卷)
ISBN: 9787511372451

作者简介

于之伟,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1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辛勤成患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 ,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 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 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 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 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 者,推此令从事。”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这样 的一份诏书出现在了当时明朝的首都应天府(今江苏 南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份遗诏。就在这一天,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代雄主撒手归西 ,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世记述明代历史的历 史学家则用以下简练的文字记载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崩, 年七十一。”至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走完了 自己七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多数 都倾向于认为朱元璋走得很安详很踏实。这种说法应 该是比较靠谱的,因为朱元璋从进闰五月身体就开始 不好了,作为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而且又是久经沙 场、看惯了生死的政治家,对于这种情况应是早有思 想准备。从其遗诏看也不像是仓促草就,从自述寒微 的出身到立国后的昼夜辛劳,再到身后继承人的问题 ,甚至于连自己的丧葬仪式都一一安排妥当。这就是 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喜欢事必躬亲,严谨细致,井然 有序。在遗诏中人们看到的不像是一位高高在上、威 严冷酷的皇帝,倒更像是一位邻家慈祥的祖父,在辛 苦操劳一生后,正在尽自己最后的心力,给儿孙们把 偌大的家业安顿完,自己再安心地告别这个世界。人 们仿佛看到,就在这一刻,皇帝和农民的形象渐渐重 合了,而且显得是那么和谐。其实事实也就是如此,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农业国家里,农民们已经这样 度过了千年的岁月,这种生活已经深深地浸润在了他 们的骨子里。地主不过是发迹后的农民而已,皇帝也 就是最大的地主而已,两者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群体, 他们的状态也将影响和左右着社会的总体状态。喜欢 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他 的殚精竭虑、辛苦劳作在留给子孙和臣民一座蒸蒸日 上、一统江山的同时,也亲手给他们挖下了一个个在 未来将会置大明江山于死地的隐患,至于能否躲过和 填平这些隐患,就要看他朱家子孙的聪明才智和人品 运气了。 这第一个隐患的责任其实是不应该由朱元璋来担 的,因为它的名字叫作“土地兼并”。而且它也不是 一项政策,而是一项政策的衍生物,而这项政策有个 鼎鼎大名──土地私有制,它的版权所有者是同样鼎 鼎大名的商鞅。自商鞅变法开始,土地私有制开始推 行,到朱元璋告别这个世界,这个制度已经运行了一 千多年,而它的衍生物“土地兼并”也差不多伴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