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帝国风云录(十三世纪的蒙古大汗们)

马背帝国风云录(十三世纪的蒙古大汗们)
作者: 李旸
出版社: 当代中国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2.48
折扣购买: 马背帝国风云录(十三世纪的蒙古大汗们)
ISBN: 9787801708861

作者简介

李旸,曾用名李灵琛,男,1962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2-1987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攻读越南语言文学专业。1987-2004年在部队院校历任教师、行政干部。对东方文化典籍多有涉猎,尤其偏爱北亚和西亚文史并有较多的研究。2005年前往越南河内国家大学越南文化和语言系进修,现从事中越贸易。

内容简介

一、草原逢乱世 蒙古部兴起 史学者说:中国一半的历史写在草原上。 考古人类学家李济先生说:“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 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然沉浸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 有学者说得更贴切:草原王国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了解草 原的历史,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的历史。 在那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北方草原,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蒙古草原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因年代 过于久远、史册无记载,人们推测这一变故可能是气候变冷不再适宜人类 居住,迫使原来居住在那里的人群(属于黄种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南迁徙。 迁徙的人群以原始部落为单位分为东、西两路,年复一年地向南而来。东 路迁徙到大兴安岭以东停留下来并生活、繁衍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史册把这一人群称为东胡诸部。西路迁徙至今蒙古高原地区停留下来,并 以游牧的方式生存于此,这一人群则被中国先秦史册称为匈奴、丁零(又称 “铁勒”)诸部(后人又称之为“突厥系统”)。从那时起,中国北面的这片 草原便成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广阔舞台。 历史长河缓缓流动。到了公元前2世纪前后,草原诸部中的匈奴部脱颖 而出。匈奴人在其著名部落首领冒顿单于(“王”或者“国王”)的领导下 东征西讨,他们东破东胡、西控西域、北统丁零、南驱月氏(祁连山一带的 大游牧部族),统一了大草原,建立起东北亚第一个马背帝国。其后,匈奴 帝国倚仗强大的骑兵军团挥师南下进攻汉朝,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大 汉帝国时胜时败,发生了“汉高祖被围白登山”、“王昭君和亲出塞外” 等著名历史事件。在匈奴的极盛期,它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 也是汉朝天子挥之不去的梦魇。其后,由于内部分裂和与汉朝连绵不断的 战争,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匈奴帝国瓦解,走下了历史的舞 台。匈奴这个一度声名赫赫的民族或远遁西去、或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 在茫茫墓碑上渐渐销声匿迹了。 匈奴人骑着他们的骏马,赶着他们的牛车,流着依依不舍的眼泪,离 开了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故土,大草原形成了权力真空,但马上就有人填补 上来。匈奴前脚刚走,属于东胡系统、原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人各部落 后脚就到。随着一个个鲜卑部落进入蒙古高原,他们便转为以游牧为生。 在公元2世纪,鲜卑人取代匈奴人成了草原的主人。随后,他们也和匈奴人 一样浪潮般地涌向长城,向着富庶的中原挺进。公元4-5世纪,鲜卑强部拓 跋部纵铁骑南下,横扫中国北部、建立北魏政权,与汉人在中国南方的刘 宋王朝对峙,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南下中原,草原大 地就被随后而至、同属于东胡系统的柔然人占据。公元5-6世纪,柔然人是 闻名于世的草原霸主,西方称之为阿瓦尔人。 公元6世纪中叶,古老的铁勒诸部的一个分支突厥部族兴起。突厥人“ 初为柔然煅奴”,是一个为柔然打铁的奴隶部落。强悍的突厥人在其著名 首领土门领导下起来反抗柔然可汗。公元552年,土门武力灭亡柔然汗国, 建立了突厥汗(突厥语,意为“王”或者“国王”)国。自此,草原霸主的 交椅从东胡系统又转到了突厥系统的手中。 这个崛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可不一般。它连年征战,占领了欧亚 北部的辽阔草原、西域诸城邦和中亚,还前所未有地创制了文字——突厥 文(此前的草原各族未有文字),其版图大大超过同时代的隋、唐帝国。唐 朝史册记载突厥:“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俨然一个强大 的游牧帝国。为了争当东北亚的霸主,突厥汗国依靠兵强马壮,常与强大 的隋、唐帝国发生冲突。一次突厥骑兵突袭驻跸雁门关的隋炀帝御驾,竟 差点将杨广擒住。但是不久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势头稍减。西 突厥汗国据有中亚大片地区,东突厥汗国则奄有整个蒙古高原。唐初,东 突厥大兵压境,唐太宗为之“寝不能眠,食不甘味”。唐帝国经过“贞观 之治”国力转强,与东突厥进行了多年的武力较量,最终于公元629年将其 灭亡。随后唐朝又转攻西突厥,双方进行了数十年的较量。公元658年,综 合国力略胜一筹的唐朝灭亡西突厥汗国。战败的突厥人一部分滞留蒙古高 原,一部分则渐渐西迁,分散在亚洲西北乃至欧洲东部辽阔的地域游牧, 他们的后裔至今仍遍布中亚、西亚。土耳其、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人民作为突厥人的后裔仍然 活跃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 公元682年,滞留草原的突厥人在骨咄禄汗的率领下起兵反唐复国,史 称“后突厥汗国”。唐朝则采取联合草原其他部落对付后突厥汗国的策略 与后突厥又进行了数十年的争斗。铁勒的另一个分支回纥部原隶属于突厥 ,属于突厥分支,回纥人受唐朝支持,在草原逐步兴起并与后突厥展开草 原争霸战。 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当上了回纥可汗(突厥语,意为“君主 ”,级别高于“汗”、有“最高领袖”之意,汉语常称为“大汗”),他骁 勇善战,于745年进攻后突厥,袭杀后突厥最后一任可汗,灭后突厥汗国, 建立回纥汗国,设汗庭(朝廷)大帐(游牧人不建城池,设营帐而居)于哈刺 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这个回纥汗国作为统一强盛的游 牧政权主宰蒙古高原将近百年,与大唐帝国大体保持了“和平、和谐与共 同发展”的关系。其间,从公元。755年始,回纥汗国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 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则给予回纥汗国大量财物作为酬谢。公元788年,回纥 改名回鹘。唐朝中期,由于吐蕃人(今藏族人祖先)占领河西走廊,唐帝国 与西方之间“丝绸之路”的交通被迫改道,经由回鹘汗国与西方往来。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与唐王朝交恶,汗国又发生了内战,草原上另 一个突厥系的部族黠戛斯人(今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乘机起兵十万、一举攻 灭回鹘汗国。亡国的回鹘人纷纷向西迁徙到天山南北,征服并融合了当地 土著居民(有部分是很早就从西方迁来的高加索人种),逐渐形成了畏兀儿 人(今维吾尔人的祖先)。当今维吾尔族同胞有的具有某些白种人的特征, 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回鹘人西迁后,黠戛斯政权没过多久也土崩瓦解,草原又形成了权力 真空。突厥系和东胡系的各部落纷纷各自为政游牧于这片土地。大约就在 唐朝中后期,一支原本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与鲜卑族源接近的山林中的 部落向草原迁徙,唐朝史册称这一人群为蒙兀(“蒙兀”是“蒙古”一词的 唐代称呼)室韦(“鲜卑”的变音)人,这是人们迄今为止所见关于“蒙古” 一名的最早记载。这个名叫蒙古的部落群体从山地走向草原、从渔猎人变 成游牧民,其间经历了大约三百年。他们在语言和风俗各方面都受到了原 居于此的突厥系游牧民族的深刻影响。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这个名叫蒙古 的部族是如何逐渐兴起、驰骋草原的。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