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装备运用手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概况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是国家为处置重大、特大事件准备的移动医院,每支队伍自成完整的救治体系,拥有门诊帐篷、住院帐篷、特种医学救援车辆及相应的医学救援、后勤保障等设备,展开后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无须其他支援便可独立开展救治工作。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与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国家级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应急队伍的核心力量。此前,我国无论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还是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都是临时就近从相关医院和疾控中心抽调人手支援。而有了这支从国家到地方的紧急救援力量,我国卫生应急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减轻了各类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
第一节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现状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的构建起步较晚,2001年4月27日我国建立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地震、工程结构、危险品专家和熟悉联合国救援事务的专家,以及武警总医院急救医疗专家和专业搜救人员组成,当时编制为1个总队,总队下设3个支队和1个直属队,每个支队又分搜索、营救、保障、技术与医疗分队。其中医疗分队是训练有素、勇敢顽强、多学科交叉、团结协作的医学救援团队,具有可移动性、装备精良、自给自足、救援能力强的特点,可在灾中、灾后提供科学、规范、高效的治疗与救援。灾难医学救援队的任务是在灾区进行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设置流动医院、卫生保障、帮助灾区医院重建、心理护理。
近20年来医疗分队已完成多次国际国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挽救了大批伤员的生命,高效地履行了医学救援队的使命。然而我国是自然灾害最多、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人员伤亡重等特点,给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快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步伐。如2011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组建了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能够胜任整个华南地区的救灾工作,形成“专业智能普及”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年,四川省也建设了一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支高原应急救援队。这支救援队在2015年4月参加了尼泊尔地震救援行动,共救治694名伤病员,充分展现了我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2015年我国在广西北海市建立了首支国家级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创了我国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先河。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有59支,其中已建成并命名队伍有46支。59支队伍中,有车载式卫生应急队伍48支,帐篷式卫生应急队伍(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11支。其中,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32支、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19支、国家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5支、国家级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3支,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布局,通过软硬件建设,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实现了队伍车载化、设备集成化和自我保障化的要求。
第二节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的要点
根据WHO《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标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相关内容,我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构建的要点如下。
一、救援队员的遴选
(一)救援队员的基本要求
在各三甲医院抽选专业精英人员的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1∶1,身体强健,至少参加过一次紧急医疗救援行动,具有急诊、创伤救治的专科知识和技能及有5年以上相关专科的工作经验。同时选择合适的医护比例、学历及职称比例,以确保队员能应对各种灾害,适应现场患者病种复杂、条件艰苦的恶劣环境。
(二)救援队员的能力要求
按照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承担任务的需求,队员应在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优良的身体状况;有较强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保证灾难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沉着冷静、淡定从容,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二、救援装备的配置
紧急医疗救援具有内容多样性、覆盖面广、长期持久、常备不懈的特点,紧急医学救援队应配置搜索、营救、医疗、保障四大类专用设备。专用设备应种类齐全、足量、优质、高效、百分之百完好。组建以智能背囊装备、箱组化装备、移动帐篷式医疗系统、车载救援医院和方舱救援医院为主的装备体系。
三、救援队的培训
培训课程依据《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的要求,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每年培训1次,每次80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紧急医学救援总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织管理、伤员检伤分类与医疗后送、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常见创伤医学急救要点、救援现场公共卫生管理”几个方面。优秀的教师团队是灾害医学救援队培训的关键,通过整合多个专业方向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师团队,并根据每个培训班的特点制订个性化的训练和考核方式,标准化考核与模拟演练相结合,考核通过者方有资格参加医疗救援行动。
第三节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缺乏顶层设计,标准化程度不高
现有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装备建设缺乏救治范围和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没有明确医疗救援队在执行救援任务时必须开展哪些救治工作、有条件的应开展哪些工作、不能开展哪些工作、救治到什么程度,装备物品品种和量的确定缺乏依据,导致目前的装备建设大而全,基本涵盖了手术、急救、住院、药材、检验、后勤保障等方面,不能科学地明确自身具备的救治能力;在装备的包装、标识方面更是五花八门,没有按照国际通用尺寸和标准进行设计;在执行国际医学救援任务时与发达国家救援队的装备水平差距较大。
二、装备运输适应性差,运程投送能力不足
重大自然灾害后由于道路交通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堵塞,在国内和国际医学救援行动中首先要采用航空运输这种最快捷的运输方式,将所有人员、装备、物资运抵灾区,这就需要装备便于运输、符合航空运输的尺寸要求。
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以卫生应急车辆为主的车载式医院的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应急医学救援的能力。我国目前组建的30多支救援队通常以方舱和车载平台为主,如某支建设较好的救援队由手术车、X线车等15台卫生应急车辆和10顶功能帐篷组成,在国内医学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医学救援装备虽然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国际医学救援中,因卫生应急车辆满足不了空运尺寸要求(如波音737最大收货尺寸为110cm×75cm),难以执行国际医学救援任务。
三、装备模块组合水平低,灵活抽组能力不强
目前,紧急医学救援队中的大部分装备是平战通用的,在平时作为医院的医疗设备使用,当接到救援任务后从各个科室取回。有的装备用普通纸箱包装,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包装箱都没有,更谈不上模块化,导致装备物资准备时间较长,在从机场运抵灾区时更加困难,在装备运输、装卸过程中装备包装极易损坏,加之灾区的雨雪等灾害天气,装备难以保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误救援时间。
四、后勤保障装备配套差,自我保障能力不够
车载式医学救援队配备了宿营车、淋浴车等装备,为队员的后勤保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在执行国际医学救援任务时这些装备因不能远程投送,导致生活保障物资匮乏,影响了基本的食、宿,导致部分队员在短时间内出现心理不适,严重影响救援队正常工作。
第四节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装备配备原则与要求
一、装备配备原则
(一)针对性
应针对救援任务的特点、典型灾害事故的类别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装备性能应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需要。
(二)配套性
应确保系统配套、搭配合理、功能齐全、数量充足。
(三)高效性
优先选择性能先进、轻便高效、功能多样、通用性强的装备,定期对装备的有效性、使用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及时淘汰过期和低效能装备。
(四)统筹性
紧急医学救援装备的配备应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筹划,同类装备应尽量统一和兼容,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必不可少但使用效率低、价格昂贵的大(重)装备应统筹配置。
二、装备配备要求
1.所配备的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应为符合国家相关市场准入规定的合格产品。
2.应根据不同队伍的类型选择配备紧急医学救援所需的装备及其他器材设备。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主要分为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国家级核和辐射卫生应急救援队4大类队伍,配备装备的种类包括医疗救援装备、传病控制装备、中毒控制装备、核辐射处置装备等专业装备及个人携行装备、后勤保障装备、通信办公装备及徽章标志等通用装备。
3.可针对本地区的典型灾害事故或其他特殊救援需求,选择救护直升机、伤员搜救机器人等新型或特种装备。
4.紧急医学救援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是紧急医学救援配备的最低要求。
5.紧急医学救援装备配备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第五节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装备建设思路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医学救援任务的不断增多,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建设将拓宽视野,打造国际化的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
一、以任务需求为牵引,系统规划装备建设
救援队装备的配备必须以需求为基础,只有需求明确装备的配备才更有目的性。在国际医学救援行动中救援队的主要任务是在灾后的特殊时期填补当地卫生资源的不足,为当地灾民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但是,救援队的人员、装备、药材都是有限的,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对救援队的基本任务进行明确。同时,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医学救援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医疗队必须明确注册登记,明确可以开展的救治范围和救治能力,便于统一协调组织。
《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中要求城市搜救队应具备搜索伤员的能力,对救援队要求更高。世界卫生组织以《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外国(应急)医疗队分级和最低标准》为参照,明确了3型医疗救援队的救治范围和最低技术标准,以及不同的响应达到时限。如Ⅰ型医疗队理论上应在事件发生后24~48h到达,但是按照国际医学救援的一般情况,我国医疗队在48h内很难到达,因此,我国的医疗队应定为Ⅱ型,展开伤(病)员的普外科、产科等紧急救治工作。有了这一基本的定位,救援队装备的配备才有依据。
二、以携运便捷为目标,科学确定展开工作平台
展开工作平台主要有三种选择:方舱式、车载式和帐篷式,按照世界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通常以帐篷为展开工作平台,才能满足国际救援航空运输的需要,如德国在汶川地震时派出的救援队采用的就是帐篷的技术形式。在帐篷的选择上主要有框架式、网架式和充气式,框架式便于运输但展收复杂,充气式展收迅速但可靠性较差,必须配套空调等冷暖调节装备,网架式既可满足展收迅速的要求,其可靠性、可运输性都较高,建议选择网架式帐篷作为展开医疗工作平台。
三、以功能组室为依据,制订装备模块组合方案
我国医学救援队定为Ⅱ型,按照规定的救治范围设1个手术室,日手术能力不少于7例大手术或15例小手术,病床数不少于20张,全天24h应诊,同时具备临床检验、输血治疗、基本X线诊断,满足这一最低要求后还应具备抗休克、急救的能力,建议开设指挥组、门急诊组、手术组、急救组、防疫组、医疗保障组、后勤保障组7个功能组室。
在装备的形式上需采用模块化、集成化,将装备按功能模块进行有效集成,根据救治任务可分为指挥、检伤分类、门诊、手术、急救、检验、特诊、X线检查、药材、饮食、宿营11个功能模块。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