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ISBN: 9787568069366
2005-2009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9-2012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专业方向:经济法);(其中:2010-2011年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访学)2012-2018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2013-2014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培养)在《管理世界》《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主持湖北省社科项目和校级等各类项目5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事物不断出现,网络从传统的技术工具平台开始蜕变,逐渐转变为虚拟社区;随着网络与现实社会耦合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逐步有了空间意义,并逐步变成了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平台。有学者认为,网络变成了新的经济形态,因为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还改变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传统结合模式。可以说,网络的不断发展,不仅从微观层面带来了人们看得见的便利和效率,还从宏观层面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变革。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问题,如挑战了传统的国家管理体制,弱化了政府的话语权,影响了公民对政治机构的信任,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等等。面对这些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问题,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扩大网络空间治理的参与面,形成综合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步伐,促进网信事业的快速发展,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网信事业的发展成果。要实现这些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坚持建设网络强国、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并要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在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中注重疏堵结合。这些新的治理目标和治理要求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提高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并主张党和政府部门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应当密切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注重对人民利益诉求的倾听和调处,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合力,以此来提升我国的网络实力,创造更多的网信事业成果,并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获得感。 本书从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目标和现实要求出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指导理论,并利用该理论指导网络空间治理新模式的构建及相关保障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健全。中国传统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头管理”格局,这种模式在应对网络紧急事件时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它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要实现网络空间善治目标,应建构“一主三辅”网络空间协同治理模式,即形成以政府为主要引导力量(“一主”)、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行业组织和网民(“三辅”)参与配合的基本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