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民俗宗教/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

日本的民俗宗教/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
作者: (日)宫家准|主编:张一兵|译者:赵仲明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46
折扣购买: 日本的民俗宗教/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
ISBN: 97873050522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都市的原风景 无论是古代的首都——京都、近代以后市民城市的首都——东京,还 是港口、铁路沿线都市,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构造,从中可以看到生活 在那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里留存的原风景。在这里,我将对此加以简单的 论述。我首先从京都谈起。延历十三年(794)恒武天皇时代起,这里模仿中 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建立起了平安京。 众所周知,京都的空间格局是这样的:北面的最里端是大内里,一直 往南直至罗城门的大道是朱雀大路,大路右侧为右京、左侧为左京。右京 西端是西京极大路、左京东端是东京极大路。大内里北端的路称为一条大 路,南端的罗城门处称为九条大路,从一条至九条共九条大路,井然有序 地构成整个城市的格局。左京的东寺、东市、东鸿庐馆与右京的西寺、西 市、西鸿庐馆排列成左右对称的样式。 京都,原本是群山环绕的盆地,东面有比敏山、东山;北面有贵船山 、鞍马山;西面有爱宕山、岚山等众多山脉。人们认为这些山脉中居住着 神灵、天狗、鬼神、祖灵等,在山脉中间的俗世中人们建立了京都这座城 市。 但是,这个依照井然有序的中国都城格局建立起来的城市景观,很快 地在平安时代中期崩溃了。人们无法在湿润的右京居住,便迁居到了左京 北边的北野、东边的鸭川河边一带。进而东山山麓的白河、罗城门南边紧 靠鸭川河的鸟羽等地变得繁荣起来。在群山环绕的京都,只要稍稍走出中 心城区,就能见到以山为背景的景观。神社、寺院、宅院星罗棋布,它们 背靠山脉,门前鸭川、宇治川等清流潺潺而过。 正如人们所说的“京都是一个田舍”那样,在京都我们可以找到前面 所提到的日本人心中的原风景。如今,高雄、嵯峨野、岚山、东山、宇治 等京都郊外依山傍水的名胜之所以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可以说 正是因为京都这片土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原风景之故。 与群山环绕的盆地中的古都——京都相比,关东平原上的近代都市— —东京,其风景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风格。东京的中心部位是天皇的住所 ——皇居,四周护城河环绕,前面有一个广场。用M·艾略阿特的话来说, 这里是联系天与地的宇宙轴。从皇居到山手线的内侧一带是日本的中枢区 域,集中了行政、司法、立法机关以及官厅、金融、信息、企业的总部, 曾经也是大学的所在地。从广义上来讲,这里也可说是圣境。换一种方式 来说的话,是高高在上的宇宙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山手线的外侧是一般平民居住的俗世。它与天上的圣境相 比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处于圣境与俗世两界的接合部的山手线周围一带, 宗教设施林立,诸如明治神宫、护国寺、增上寺、浅草寺、宽永寺、生长 之家、立正佼成会等等。与此同时,银座、涩谷、新宿、池袋、上野等热 闹的商业街区也在此地,这里是来自周围混沌世界的主妇们的购物消费之 地。同时,这里又是醉鬼、暴力团、卖淫女等等妖魔鬼怪的出没之地。处 于平原上的东京,其圣境与俗世就是这样呈现出与群山环绕的盆地——京 都完全相反的空间构造。 即便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巨大都市——东京,其实它原本也是依山傍水 的风水宝地:它三面环山,遥远的后背中有浅间山、日光山;东面有筑波 山;西面有富士山、箱根,而它的正面所对的是大海(《庆长见闻录》)。 曾经从下町一带可以看到筑波山、从山手一带可以望见富士山,如今在都 心一带已无法见到。再加上在上野、汤岛台、神田山、飞鸟山、爱宕山、 丸山古坟、麻布台等众多山地、小丘陵的周边及山麓处建立了神社以及寺 院,脚下则建立了城镇、街道。另外,大名还建造了有山有池的庭园,现 在都向市民开放。这里与京都相同,都市中星星点点地能够散见可称之为 日本人原风景的东西。顺便提一句,奥野健男指出,从前的那些大名以及 大户人家的遗址就是东京的原风景。这些遗址与神社、寺院及墓地相邻, 树木茂盛,一边的角落里竖立着小佛龛、石佛、石碑,还有泉水潺潺流动 。 港口、道路沿线的城市中,前面说到的神代雄一郎的论文中提到了青 森县的十三凑和广岛县的西条。中世时代,作为日本海唯一港口的十三凑 非常繁荣,在长度超过1000米的街道上有2个神社和寺院,它是由两个村落 合并之后建立起来的港口城市,并且,为了防御共同的灾害,人们经常举 行除魔的祭祀活动。 另一方面,山阳道沿线的宿场町的西条,曾有的山宫则失去了其应有 的功能,由在金崎神社祭祀氏族神的村落与在若宫神社祭祀氏族神的两个 沿线村落合并建立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他们在山阳道与吴街道交叉之处 建造了祗园神社。在这里祭拜的守护神是掌管两个合并之后村落的灾难神 。 5 寻求原风景 新乡土 现代都市里居住的大多数人是来自于各地方的移居者。尤其是经济高 度成长期之后,山村、渔村、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移居城市,村落的人口急 速减少。他们在移居城市之后,汇钱给农村的父母,到了盂兰盆会以及元 旦回乡省亲。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来说,故乡的原风景是他们的精神 支柱。但是,在父母身故之后,下一代变得越来越懒于回乡。到了第三代 ,祖父母生活过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则变成了“他乡”。正因为如此,在城 市中,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故乡。他们将与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在一起的树木 、石块移至自家的庭院,将故乡墓地里的土壤移到在城市近郊买下的墓地 里。大城市中的区、街道的政府部门也通过祭日、公园活动等力图唤起居 民对故乡的情感。 然而,那些幼年、少年时代在村落里度过的人,以及不断变换工作地 点而没有可称之为故乡的人,城市对他们而言大致上就是一个空虚的场所 。他们中间也有人每年去农村度过夏天,沉浸于对故乡原风景的思念中。 近年来,也有一些苦于人口减少的村落以他们为对象建立了会员制度,为 他们提供住宿、土特产,以及提供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另外,更为常见 的是,人们在卡拉OK里唱起思念家乡的歌曲,从而回忆故乡的原风景。 圣地的原风景 与故乡的原风景同样能够抚慰、唤醒日本人心灵的就是自己所深深信 仰的神社与寺院所在圣地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在日本各地的山上、海边、 河川边、城市中都能见到。如果仅就它们各自的特征而言的话,首先要提 到的是,山上的圣地,正如高野山所代表的那样,它们位处类似八叶莲花 的高地上,大殿占据了中心位置;海边以及岛上的圣地,正如广岛上的宫 岛那样,神社以弥山为背景,前方面对大海;河川边的圣地有,建造在熊 野川与音无川交汇的绿洲上的熊野本宫大社、熊野川边权现山山麓建造的 新宫熊野速玉大社、那智大瀑布附近的熊野那智大社等。 城市中大多数圣地的格局,都是神社或寺院的门前大道的中央部位有 一条参拜大道,两侧是商业街,道路的尽头是一座大殿。在这里,大殿的 所在位置才是中心区域。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圣地的风景正反映了前 面提到的故乡的原风景。前来造访的人们保存这些圣地的印刷品、明信片 、照片,将它们作为原风景加以追忆,或赠送给他人,这些都是将自己的 原风景与他人共有的行为。 不过,这样的圣地并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诸如西国三十三所以及四 国八十八所那样,我们还能看到,在一定的宗教世界观的基础上,数个、 数十个圣地构成一个更为庞大的圣地。如西国三十三所巡礼,那是在中世 时代一直到近代,居住在东北以及关东等边远地区的人们赴中央圣地巡礼 的方式。他们在参拜了伊势之后,先朝拜那智青岸渡寺的如意轮观音,再 绕道近几朝拜三十三观音,然后打道回府。四国八十八所巡礼,则是环绕 四国的海与山进行的朝拜活动。其他还有如同山野修行者进入山峰那样, 漫步于天与山交界的峰顶进行修行活动。诸如这些围绕海与山、山与天交 界的巡礼,常常被赋予了拟死复生的意义,并成为成人仪式的一个场景。 P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