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与名学:儒家价值理想的实践机制研究(精)
作者简介
苟东锋,1982 年生,陕西礼泉人,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目前正致力于“新名学”的研究。著有《孔子正名思想研究》(2016 年)、《国学素养一百篇》(合著,2017 年)等,另有论文数十篇发表于《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文史哲》等学术刊物。曾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著作类二等奖(2016—2017 年)、上海社科新人奖(2019 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21 年)。
内容简介
每个成熟的社会都需要一套核心价值观方能维持其稳定和健康运行。核心价值的价值主要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或者真理在哪里、道在何方。非如此,一个共同体的民众不能聚拢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群”。当代中国基于自身的发展而提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不过,当代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向壁虚构,而要有一个底座。这个底座理应包括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而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一言以蔽之,即“名教”。 所谓“名教”,顾名思义即以“名”为核心的教义和教化系统。那么,“名”是什么?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系统中,“名”是一个极为特别而重要的术语。现代中国学术界对“名”的研究经历了一番曲折。现代中国学术的产生始自中西文化交通,在中国人最初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时,就有人敏锐地发现中国传统思想缺少逻辑学和知识论。于是一些中国学者在弥补中国文化短板心理的驱使下,一方面去翻译西方的逻辑学著作,另一方面则惊奇地发现原来在儒家和道家之外,墨家、名家等本土思想中不乏一些相当于逻辑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围绕“名”的问题而展开,于是一门叫作“名学”的学科就此产生。“名学”既指翻译的西方逻辑学,也指围绕“名”的问题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名教与名学的内涵,传统儒家价值理想的理论与实践。 1.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先生在自身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名教与名学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儒家的价值理想的实践机制; 2.全书分为三篇十二个单元,包括内涵篇、理论篇和实践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3.作者首先简明切要地界定了儒家传统价值,其次指出名教思想自诞生时起就一直遭遇着各种挑战,最后确认现在及未来中国仍需名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