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七大古都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作者: 谢珂珂|主编:龚莉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40
折扣购买: 七大古都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ISBN: 9787500081173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1.古往今来安阳史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会处,西边是 太行山,北边临着漳河,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安阳地区是中国有史可考的 建立城邦较早的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商代早期,安 阳叫做“相”“殷”。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一带) ,建都时间达273年,安阳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建立。刚刚建立的商 王朝政局不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次出现衰败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商朝统治者盘庚决定迁都到北蒙(今安阳地区),并改名为“殷”。这一地 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极其适宜农业的发展;自盘庚迁都到此后,商朝以 后的继承者一直都在这里定都,直到商朝灭亡,历时200多年。因此,商朝 也叫“殷商”。从这一名称我们也可以看出殷在商朝的重要地位。 商朝在这里定都后,政局渐渐稳定下来,经济开始繁荣,生产开始迅速 发展,中国的奴隶社会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商朝人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业绩,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传说商朝人善于经营农业,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 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十分丰富,人们已经掌握了一系列的耕 作技术,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出现剩余,这从甲骨文关于商朝 酿酒的记载中便可以得知。农业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畜养牲畜。农业和畜牧 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早期的商业贸易开始出现。当时还有 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记录;科技文化也取 得了巨大进步。这一时期殷一直是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纣十分凶残暴虐,生活奢侈,不理政事,社会矛盾 急剧恶化。同时,西部的周开始强大起来,双方在殷附近展开了一场激战,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这场战役以商的失败而告终,商朝 随之灭亡,繁华的殷都也毁于战火"变成废墟。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安阳地区才开始重新繁荣起来,这一时期,黄河流 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安阳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 要,在这里兴起了两座十分重要的城市——邺城和安阳。春秋时期齐桓公为 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在占据了殷都旧地之后便在这里修筑了邺城。晋国强大 以后把安阳地区从魏国手中夺去,“安阳”的名称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秦朝建立以后,在安阳置县,隶属于邯郸郡。汉代废除安阳县,将安阳 划入汤阴县。 曹魏时期,曹操定都邺。邺成了北方的实际统治中心,安阳地区又重新 繁荣起来。曹操在此定都的原因是:这里人口众多,粮食充足,有雄厚的经 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处于北方的中心,地位重要。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都曾在这里建都,历时近半个世纪。由于当 时佛教盛行,佛教思想迅速发展,佛教建筑兴盛,直到今天还保留了众多佛 教遗址。 西晋初年,重新设置了安阳县,属于魏郡。隋朝时将安阳地区的殷和邺 合并,后来又把邺县改为安阳县。在唐朝初期,安阳地区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这里曾设置都督府。 宋代以后,安阳的地位开始日趋衰落。 2.殷墟遗物现辉煌 商朝灭亡后,殷都被焚毁,一直被弃用,渐渐地变成了一座废墟,这就 是所说的殷墟。在历代的史书中也有大量的记载,但殷墟的具体位置人们并 不清楚,历史上曾经成为难解之谜,直到19世纪末期甲骨文的发现,人们才 重新找到了殷墟。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等人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并确定了甲骨文 的真正出土地——安阳小屯,最终确定安阳小屯一带便是殷墟的具体所在地 。 已经发掘的殷墟大体上分为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功能区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对研究 商代的社会生活、人文风气以及社会生产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位于洹水南岸的小屯和花园庄一带是宫殿区,为殷墟的中心区。这一带 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开阔,两面临河。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了 多次发掘,发现建筑遗址50多处,窖穴近300个,其范围达到了35000多平方 米。这里的基址布局整齐,错落有序,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两两对称。在洹 水转弯处的基址共有15座,但规模较小。在这一区域南边的基址规模较大, 有相对豪华的墓葬,葬坑中的陪葬品有人、兽、车、马等,还有一些密集分 布的小葬坑,可以推断出这一带是商朝的宗庙。第三处基址在宗庙的西南部 ,在这里发现了火烧过的黑土和羊骨灰,可以断定这里是商代的祭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在这里又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基址群,使 宫殿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中心区以西约200米的地方,还发现了可以用 来排泄洪水用的人工防御性设施。这些设施规模庞大,南北长约1100米,东 西长约650米,并且恰好环绕在宫殿区的西南两侧,与东北两面的洹水构成 一个外环整体。 殷墟的墓葬区分为洹水北岸的殷王陵和洹水南北两岸的贵族、平民墓葬 区。殷王陵位于洹水北岸的高地上,这里地势平坦,易于排水。20世纪30年 代就开始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出大墓十余座,两千余座陪葬墓 和祭祀坑,对研究商代的墓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规模宏大的殷王陵造型不一,但布局却十分规范整齐。这些墓葬尽管大 多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但仍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绿松 石饰等精美的殉葬品,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下葬时陪葬物品的丰富。 从1004号墓出土的巨大精美的牛方鼎和鹿方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这两个巨鼎造型庞大,上面刻的图案细致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墓中还出土了100多个铜头盔,近400把铜戈,300多个铜矛头,这些武器装 备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安阳曾是商代的军事中心。 殷墟王陵是目前中国所知道的最早的王陵,对研究商代各方面的情况和 古代王陵的建造有重要的作用。 殷墟贵族平民墓葬分布广泛,有单纯的墓葬区,也有的分布于居住点的 外围。有些贵族墓葬规模很大,陪葬品也极为精美丰富,比较出名的就是妇 好墓。 妇好墓在1976年被发掘,妇好是商王的妻子,地位显赫,所以在墓中出 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玉器就有700多件,还有精心雕刻的玉人、玉龙 、玉凤等,显示了商代晚期极高的雕琢艺术。 商朝的青铜冶铸业十分发达,从殷墟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具中就可看出 这点。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具中有兵器、礼器、酒具、乐器等,设计独具匠心 ,纹饰精细,是难得的艺术精品。1939年在武官村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重达875千克,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除了青铜艺术品外,从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农具,有铲、锄、刀 等,这一方面说明商代手工业的发达,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 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 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