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国学/大师讲国学文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玄”是拨乱反正的救命药 关于儒道佛三家,南怀瑾先生提出过一个很生动 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 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 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荮,用以救人救世。 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 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之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 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人病人膏盲,悔之晚 矣。” 南怀瑾先生说:“儒佛道三家学术思想,二千余 年间,迹虽相距,理常会通;外则各呈不同之衣冠, 内容早已汇归一途,共阐真理。如儒家则偏重伦理, 留心入世,善则无可非议,弊易入霸道;佛家则偏重 心理,志求解脱,善则无可非议,弊则流于疏狂,而 皆以心法入门,超拔精神进于形者;道家则偏重生理 ,从形质入门,善则出神入化,弊则易落私吝,而亦 终外形器,而达形而上者。” 嵩山少林寺有一个供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 地方,该地方的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 教一体,九流同源。”这说明儒道佛三家历经几千年 的演变融合,已相互渗透,相互同化,从某种角度看 ,早就已经“三教一体”了。比如,在个人修养的观 点上,儒家讲“修身、治世、平天下”;佛家讲“见 性、救世、通万通”;道家则讲“养生、遁世、穷万 物”。虽然说法不一,其本质却大同小异。 南怀瑾先生在分析儒道佛三家的差异时说,儒家 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 作”;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 它的精义是“生活”;佛家是讲出世的,似空非空, 云空未必空,它的精义是“睡眠”。 比如,在理解世界的观点上,儒家重视现世的修 为。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说,人 们要先懂得生活,再谈论死亡。孔子还告诉人们“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讲究穷尽变化, 老子一直不厌其烦地为人们讲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让人们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在自然之道中学习为 人处世之道。佛家则讲“缘起性空”、“四大皆空” 。 南怀瑾先生说:“相对而言,儒道两家,对于中 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华夏几千年的历 史舞台上的精魄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自公元前163年以后,人们对儒道两家的信奉, 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文人崇老,官吏推孔”。 然而,一旦“崇老”的文人墨客步入官场,将乌纱帽 一戴,就改变口径张扬地推崇起儒家来,而那些“崇 老”的勾当只好在暗地里进行。但对于儒道思想之于 社会的意义,南怀瑾先生如是说:“华夏文明,数千 年的历史有一个不易的法则,即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 ,最终都要靠道家思想来拨乱反正。汉唐宋元明清开 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易经 》《老子》《庄子》出来用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外面标榜的是‘孔孟之道’,实际运用的却是‘黄 老之学’。” 众所周知,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对道 家思想有最为系统、具体的阐述。而《庄子》又对《 老子》进行了最全面、精细的阐释,发展和弘扬了道 家学说。道家学说论辩的道理,在政治、教育、军事 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于道家,南怀瑾先生解释说,现代人对道家的 观念,是汉、唐以后的人所持的观念。在秦汉以前, “道家”与“儒家”,并没有分开,都是一个“道” 字,其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 —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 乃至一切哲学,都涵在此“道”字中。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