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编年史/记忆乡愁
作者简介
周同宾,1941年生,河南社旗人,现居南阳。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散文千余篇。出版散文集《乡间的小路》、《葫芦引》、《铃铛》、《情歌·挽歌》、《唱给文学的恋歌》、《绿窗小品》、《周同宾散文自选集》、《皇天后十》、《周同宾散文》(四卷)、《古典的原野》、《豆的系念》、《桥的呼唤》、《乡关回望》、《豆斋别集》(四种)、《远村》等多种。《皇天后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情歌·挽歌》等三书获河南省第二、三、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
1948年:锅巴 麦稍黄时候,来了八路军——庄稼人不知道这支 队伍已经改名解放军。他们戴的帽子还是八个角。 一个满脸胡楂儿的兵来我家,说想用我家的锅做 饭。奶奶连忙把土坯砌成的灶台上的柴灰、饭渍扫净 ,而后刷锅,刷那口蒸红薯蒸高粱面窝头的大锅。兵 拦住,自己刷。做的是小米干饭。小米原来装在细长 的布袋里,兵来时就挂在脖子上。我一直在旁边看。 那个兵淘米下锅,烧着火和我说话:“小鬼,你八岁 了?”叫我小鬼我不高兴,土地庙里,那个和判官一 起站在土地爷两边的尖头乌脸的家伙才叫小鬼,就嘟 一下嘴,说:“你咋知道我八岁?”他笑了:“八岁 八,掉狗牙,你的门牙呢?”我也笑了,笑得口水从 豁牙流出,因为我闻到了从锅里冒出的香味。做好饭 ,锅盖一揭,满屋白汽,香味呛人。十几个兵来吃干 饭。干饭真干,插上筷子不会倒。我家半年没吃过小 米干饭了,只熬稀稀的小米汤。心想,一定会让我吃 半碗,却没有。许是看出我失望,那个做饭的兵说: “小鬼,一会儿你吃锅巴,比干饭好吃。”真的,干 饭吃完后,锅底结了厚厚一层,比盘子还大。他用锅 铲小心铲下,因为我家的锅补过两次,锅底钉有三个 铜疤。锅巴全给了我。那吃物儿上面黄,下面是栗子 的颜色,一咬咯咯嘣嘣响,一嚼直香到腮里。 刷了锅,那个做饭的兵给奶奶一瓢小米,说烧了 我家的柴,是柴钱。 又给我家挑了一担水,那个兵走了。奶奶说,八 路军仁义哟。去年冬天,“中央军”从村里过,硬逮 咱一只鸡炒了吃,一个钱也不给。 我家东边,一家富户的七间瓦房的后墙搪了黄泥 (我们那里是黑土地,黄土是从三十里外拉的,穷家 小户只能用黑土和泥搪墙)。八路军用石灰水在上面 写了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旁边,还 有“中央军”写的“杀朱宰毛”。那两条标语,一直 到我全部认识那些字时还在,日晒风吹,一年年暗淡 ,终于泯灭。 1949年:七爷 小学校来了个新老师。新老师留偏分短发,村人 都稀奇,管那叫“洋头”。庄稼人从来都剃光头。新 老师会唱歌,教我们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 个毛泽东……”我不明白歌儿里的“呼儿嗨哟”是啥 意思,想问,不敢问。 近晌午,我哼着新学的歌儿回家。 走到七爷门外,见他正掂着铁锨拍老鼠。虽已是 晚秋,那天的日头可热。七爷晒被子,发现棉絮里有 个老鼠窝,老鼠受惊,四处乱窜。七爷当然不是猫, 没法捉,就顺手掂把铁锨在地上拍。我站着看,看他 那手忙脚乱的架势,烧火棍一般粗的辫子在脊背上摆 来摆去,真逗。他那被子,黑不黑灰不灰的,算是一 团烂套子,霉味、臊味呛鼻子。乱拍一阵,一只也没 拍死,大小老鼠都溜着墙根又跑回他的低矮的茅屋里 了。七爷叹口气,真应该骂老鼠,可没骂,七爷是村 里唯一一个不会骂人也不骂其他东西的人。 我正要走开,五爷来了,急急报告消息:“毛主 席登基坐北京啦!”七爷说:“哦,怪不得叫‘万岁 ’哟。”七爷念过私塾,在我们村最有学问,一切言 行仍然遵循古礼,虽然大清皇帝早就不坐金銮殿,他 脑后仍然拖着几十年前的辫子。五爷也识字,也有辫 子,不过又细又短,像磨坊里赶驴的鞭子。 1951年:铁蛋儿 学校排一出大戏,是新戏,叫《血海深仇》,说 的是地主欺凌一户贫农,终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老师 让我当贫农家的小娃娃,叫铁蛋儿。没人扮演铁蛋儿 他妈,就请来了在野戏班子里唱坤角的幺五爷。他天 生一身婆娘架势,一动胳膊一抬腿比女人还像女人。 带大襟的布衫一穿,梳成圆盘的发髻在脑后一勒,顶 上一块黑蓝布,真像铁蛋儿他妈。演到铁蛋儿的爷爷 被地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后,铁蛋儿他妈唱了一板《 苦扬调》带《哭书韵》,自己悲伤得哏儿哏儿的,看 戏的也跟着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我的台词很少,只 在铁蛋儿的妈妈被地主的狗腿子抢走时,扯着嗓子哭 喊“妈呀,妈呀”。我一喊,台下的老奶奶小媳妇都 哭成了泪人儿。在邻村演第二场时,我也哭了,好像 真的是铁蛋儿了。 自从演了那出戏,同学们都叫我铁蛋儿。我说不 清为啥很是委屈,感到丢人,一再辩解:“我家不是 贫农,也没被地主欺负过。”早知道是这,打死我也 不去当那个贫农的娃娃。真后悔。 1952年:写信 我在火神庙读高小。火神的塑像早已拉倒,比石 磙还大的头、比水桶还粗的胳臂撂在校园里,风吹雨 淋,它的脸仍然火红。 一天,老师布置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叔叔写信, 每人一封。我撕下作业本里的纸,顺顺溜溜地一下子 写了三张,仿佛记得内有这样的句子:“此刻,我的 心已经飞到您的身旁,好像我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叔叔,冲啊,打败美国野心狼!”我的同桌,一个大 眼睛的女孩儿,费好大劲也没写成,我就主动帮她, 因为我吃过她的麻糖、焦花生,她家开杂货铺,上学 来常带零食儿。为了表达对志愿军叔叔的热爱,她把 自己的红领巾和信一起寄往朝鲜前线。老师表扬了她 。我不是少儿队员(那时还不叫少先队),没红领巾 ,很羡慕她。 一个多月后,我们班三个学生收到志愿军叔叔的 回信,有我,没她。她气得小嘴咕嘟着。老师在班会 上把三封信读一遍,同学们都拍手。她更生气了,好 长一段时间不理我,斜看我时,大眼睛里总是射出妒 忌的冷光。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