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伊朗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
ISBN: 9787201101163
哈全安,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东历史及伊斯兰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和 研究项目多项,入选 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于2008年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东史(610-2000年)》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十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
伊朗高原是波斯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尽管萨 珊王朝的军事力量由于尼哈温战役的失败而丧失殆尽 ,但是伊朗高原的土著贵族尚有相当的实力。他们各 自为战,顽强抵抗着穆斯林的进攻。另一方面,伊朗 高原的土著居民大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不同于伊 拉克、叙利亚和埃及的塞姆族被征服者,与来自半岛 的阿拉伯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血缘界限。种族的差别 加剧了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口对于穆斯林征服者的敌视 和反抗。此外,伊朗高原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其特 有的自然条件削弱和限制着穆斯林征服者的攻势。哈 里发国家在伊朗高原的征服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漫长的 过程,许多地区由于土著势力屡屡反叛,得而复失。 呼罗珊本意为“东方的土地”,指伊朗高原东部 直至阿姆河左岸的广大地区。麦地那哈里发时代后期 ,阿拉伯人自库法和巴士拉挥师东进,征服呼罗珊。 阿拉伯人之征服呼罗珊,不同于在其他地区的征服。 呼罗珊的土著贵族在阿拉伯人征服前大都各自为政, 与萨珊王朝联系甚少;波斯帝国的灭亡并没有直接导 致土著贵族在呼罗珊统治权力的结束。阿拉伯征服者 在呼罗珊各地往往只是与土著贵族订立条约和征收贡 税,同时保留后者原有的诸多特权。 倭马亚时代,大批阿拉伯人离开伊拉克,移至呼 罗珊,使呼罗珊成为继阿拉伯半岛和新月地带之后阿 拉伯人的又一家园。移人呼罗珊的阿拉伯部落民并未 像伊拉克的阿拉伯人集中于库法和巴士拉或者像埃及 的阿拉伯人集中于弗斯塔特那样,他们分散在木鹿绿 洲以及内沙浦尔、哈拉特、塔尔干、突斯、木鹿一卢 泽诸多地区,或从军征战,或务农经商,其社会地位 不尽相同。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杂居状态,加速了征 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同化和融合的过程。出生在呼 罗珊的阿拉伯人不再使用父辈的语言,而是操接近波 斯语的呼罗珊方言。他们中的许多人身着波斯的民族 服饰,在波斯人的传统节日纳乌鲁兹节和米赫尔干节 与土著民众狂欢作乐。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通婚 现象亦十分普遍。“久居呼罗珊的阿拉伯贝都因人后 裔,在外表上与土著的波斯人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 他们都长着白皙的脸皮,留着黄色的胡须,身着费尔 干纳的地方服饰。”747年,祖居呼罗珊的波斯人追 随阿拔斯派发动的起义,自伊朗高原攻人伊拉克,推 翻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重心明显 东移。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贵族开始活跃于哈里发国 家的政治舞台。哈里发哈伦当政期间,波斯血统的巴 尔麦克家族显赫一时,成为穆斯林瞩目的焦点。巴尔 麦克家族的沉浮,则是此间哈里发国家政治生活的重 要内容。巴尔麦克本意为“佛教高僧”。哈立德。巴 尔麦克祖居呼罗珊。其父任职于巴勒黑城的诺巴哈尔 佛寺,在呼罗珊一带颇具声望;1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 理学家伊本。法基赫曾经在《地志》一书中将呼罗珊 的巴尔麦克人比作阿拉伯半岛的古莱西人。倭马亚时 代末期,哈立德.巴尔麦克放弃佛教,改奉伊斯兰教 ,并参加阿拔斯派在呼罗珊发动的起义。阿拔斯王朝 建立后,哈立德。巴尔麦克受命掌管税收事务,并且 出任泰伯里斯坦、法尔斯和贾吉拉的总督,其子叶赫 亚。哈立德出任阿塞拜疆总督。自马赫迪即位开始, 叶赫亚.哈立德长期出任维齐尔,其弟穆罕默德.哈 立德和其子法德勒.叶赫亚、贾法尔.叶赫亚等人亦 任要职。巴尔麦克家族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各地 。哈伦当政的前期。巴尔麦克家族的政治势力达到顶 峰。许多历史学家甚至将786-803年称作“巴尔麦克 人的时代”。他们执掌着国家权力,支配着国家的岁 人,影响无处不在。哈里发国家的要员大都出自他们 的家族,或者是他们的同党。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