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59.00
折扣购买: 声音改造大脑
ISBN: 9787573914514
【美】尼娜·克劳斯(Nina Kraus) 声音与听觉研究领域领军人,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率先证明成人神经系统在学习后具有被重塑潜力,拥有评估大脑声音处理的五项专利。 创办了前沿科学实验室脑伏特(Brainvolts),该实验室由科学家、临床医生、工程师、音乐家、运动员等多元人员组成,主要研究大脑是如何处理声音的。 通过深入研究听觉系统及其与音乐、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显著推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教育和公共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溯流而上,顺流而下,声音在大脑中往复穿梭 听觉大脑深邃而广阔。当我们聆听声音时,电信号会在大脑中往复穿梭,溯流而上,又顺流而下,并与其他感官进行互动,这个过程涉及运动、思考以及感受。通过整个大脑网络,我们得以理解声音,并从声音世界中创造出意义。 传出(efferent)和传入(afferent)是描述移动方向的两个词,分别表示“远离”和“靠近”。那么,“远离”或“靠近”的是什么呢?对于血液循环来说,答案是心脏。我们把从心脏向外输送血液的血管称为传出血管,而把那些将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称为传入血管。淋巴系统中则有传入淋巴管和传出淋巴管,分别将淋巴液带入或带离淋巴结。 在神经科学领域,大脑则是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节点。比如,传入神经系统将信息从耳朵传递到大脑,传出神经系统则将信息从大脑传回耳朵——这成了我们学习的基石,我们因此得以构筑声学现实,并成就声学自我。 溯流而上,传入系统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讲解电信号从耳朵到大脑溯流而上的过程。在网上搜索“听觉通路”,你会发现,大部分经典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听觉层级,如下图左图所示,听觉通路可以用从耳朵到大脑的上行单向箭头和框图表示。这并没有问题,事实上,听觉脑干位于听神经和听觉中脑之间,而丘脑位于中脑和大脑皮层之间。但图中展示的只是部分内容,而非事实全部。实际上,信息是双向流动的,而且通常不会分层级流动。虽然我不赞同听觉系统分层级的观点,但我仍然承认,从总体上来说,这种“单向模型”确实占有一席之地。接下来,我们将沿着传入系统溯流而上,了解相关器官或结构。 耳朵 外耳 外耳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耳朵的部分,包括将声音输送到中耳的耳道。 中耳 由空气运动引起的压强波动,即声音,经过耳廓和耳道进入耳朵,会“敲击”耳膜。耳膜也称为鼓膜。“鼓”这个字准确地描述了鼓膜的作用:中耳门槛。就像真正的鼓面或鼓皮一样,鼓膜也是一种膜,受到声波“敲击”时,会延展。当鼓膜振动时,它会带动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产生振动。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第一块是锤骨,第二块是砧骨,最后一块是镫骨。之后,镫骨会撞击另一个鼓状解剖结构——前庭窗,声音由此进入内耳。 为什么我们需要听小骨两端的两个“鼓”呢?因为前庭窗的另一侧是液体,密度太大,单凭空气本身的运动不足以直接“推动”前庭窗。而三块听小骨连接起来就像杠杆一样,能将空气运动的力量放大约20倍。鼓膜上的轻微敲击经过三块听小骨的放大,会变成强烈的敲击,足以叩动前庭窗。需要注意的是,这仍然属于机械运动,此时声音已经从流动的空气转变为流动的液体,而最重要的电信号转导仍未出现。 内耳(耳蜗) 镫骨在足够大的压力下“移动”了前庭窗,进而带动了前庭窗另一侧的液体移动。这种液体会“嗖”地一下流过长有毛细胞的科蒂器(听觉感受器)。科蒂器长长的螺旋状结构像蜗牛壳一样绕成圈。如图所示,整个耳蜗布满了毛细胞,这里就是“转导魔法”发生的场所。毛细胞的排列规则为:内圈一排,外圈三排。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一束细小的纤毛,在液体中轻轻摆动。毛细胞夹在基底膜和盖膜之间:毛细胞扎根于基底膜,这样,纤毛就不会四处漂浮;毛细胞的尖端则固定在盖膜上。当前庭窗附近的液体发生振动后,一些毛细胞会上下跳动,导致纤毛牵拉盖膜。这种牵引运动会“打开”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使带电的化学递质,尤其是钙离子和钾离子“冲入”毛细胞。这些化学递质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毛细胞和听神经的连接点)上,听神经的电压也随之发生突然的变化。这样,声音转导完成了,头脑外部波动的空气被转导为头脑内部的电信号。 并不是每种声音都会引起耳蜗内的毛细胞(约 3 万个)无差别地摆动。毛细胞所在的基底膜既没有一致的宽度,也没有均匀的硬度。基底膜最靠近前庭窗的一端最薄、最硬,而从底端向顶端延伸的过程中,其整体上会变厚、变软,像马尾辫一样。这种生理差异使得位于窄而硬一端的毛细胞能被最高频率(音高)的声音激活,随着声音的频率越来越低,越接近宽而软一端的毛细胞越容易被激活。这种系统性排列被称为音调定位拓扑图(tonotopy)。耳蜗里存在着这样一种声音频率的拓扑图,就像长了一个小小的钢琴键盘;而从耳蜗到大脑皮层的整个听觉系统中,也存在着这种拓扑图。大脑功能的拓扑图是统合感觉的基本组织形式。 率先表明声音的处理驱动着大脑的许多核心功能,带你发现声音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大脑。 该书通过研究声音和大脑的关系,率先表明声音的处理驱动着大脑的许多核心功能,并证明我们的听觉大脑与情感、思维方式、动作以及其他感官相互作用。正是生活中的声音,能塑造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建立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要关注声音的力量,学会善用声音,通过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尝试,不仅能帮助我们延缓大脑的衰老,还能提升认知能力,并具有促进健康、甚至治疗疾病的能力。 作者为声音与听觉研究领域领军人,率先证明成人神经系统在学习后具有被重塑潜力。 作为声音与听觉研究领域领军人,尼娜·克劳斯率先证明成人神经系统在学习后具有被重塑的潜力,多次被邀请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费米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机构和院校演讲。克劳斯也是前沿科学实验室脑伏特(Brainvolts)的创建者,该实验室由科学家、临床医生、工程师、音乐家甚至运动员等多元人员组成,共同研究大脑中的声音处理。克劳斯通过深入研究听觉系统及其与音乐、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显著推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且不仅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在教育和公共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前沿科学研究,结合生动的个人故事、趣味性的图表,把不可见的声音变得可见,是一本引人入胜且充满趣味性的读物。 书中不仅有对听觉大脑进行深刻而又充满诗意的科学观察,也有专业而生动的插图伴随着文本,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打破知识的壁垒,既能启发科研工作者的灵感,又能为大众打开通向科学的窗口。 荣膺鹦鹉螺图书奖金奖、美国出版商协会PROSE奖,国际知名听觉神经科学家王小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忆、美国知名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华尔街日报》等中外知名专家和媒体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率先表明声音的处理驱动着大脑的许多核心功能,带你发现声音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大脑。 该书通过研究声音和大脑的关系,率先表明声音的处理驱动着大脑的许多核心功能,并证明我们的听觉大脑与情感、思维方式、动作以及其他感官相互作用。正是生活中的声音,能塑造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建立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要关注声音的力量,学会善用声音,通过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尝试,不仅能帮助我们延缓大脑的衰老,还能提升认知能力,并具有促进健康、甚至治疗疾病的能力。 作者为声音与听觉研究领域领军人,率先证明成人神经系统在学习后具有被重塑潜力。 作为声音与听觉研究领域领军人,尼娜·克劳斯率先证明成人神经系统在学习后具有被重塑的潜力,多次被邀请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费米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机构和院校演讲。克劳斯也是前沿科学实验室脑伏特(Brainvolts)的创建者,该实验室由科学家、临床医生、工程师、音乐家甚至运动员等多元人员组成,共同研究大脑中的声音处理。克劳斯通过深入研究听觉系统及其与音乐、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显著推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且不仅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在教育和公共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前沿科学研究,结合生动的个人故事、趣味性的图表,把不可见的声音变得可见,是一本引人入胜且充满趣味性的读物。 书中不仅有对听觉大脑进行深刻而又充满诗意的科学观察,也有专业而生动的插图伴随着文本,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打破知识的壁垒,既能启发科研工作者的灵感,又能为大众打开通向科学的窗口。 荣膺鹦鹉螺图书奖金奖、美国出版商协会PROSE奖,国际知名听觉神经科学家王小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忆、美国知名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华尔街日报》等中外知名专家和媒体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各方赞誉
前 言 声音与大脑的关系
第一部分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001
第1章 大脑外部的声音 003
第2章 大脑内部的声音 017
第3章 听觉学习,当大脑外部信号与内部信号融合 039
第4章 大脑这样“听” 057
第二部分 声音如何塑造了我们 075
第5章 音乐,知觉、思考、运动和感受的集大成 077
第6章 内在与外在节奏的秘密 091
第7章 声音是语言的本源 107
第8章 音乐和语言的合作关系 133
第9章 双语大脑的秘密 151
第10章 自然界中的莺歌燕语 167
第三部分 声音如何影响大脑健康 183
第11章 噪声正在伤害你的大脑 185
第12章 当你的听觉在衰退 203
第13章 运动对大脑的影响 217
第14章 声音的未来 233
致谢 245
术语表 251
参考文献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