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ISBN: 9787542675071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说美国》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 的分合 大约距离现在七八千年 前,在广大的中国地区,已 经有很多“现代人类”的后代 分散在各处。他们从旧石器 时代简单的采集渔猎生活, 进入到生产食物的阶段。 在南方,今天湖南、江 西地区,那时候湖泊非常密 集,几乎类似内海。在湖边 沼泽地带,东方的人类第一 次耕作水稻。从九千年前开 始,大概经过一两千年,水 稻耕作的技术已经扩散到更 为广大的地区。南边沿海浙 江的河姆渡文化,有村落、 水井、船只,他们已经充分 知道怎样利用水资源作为维 生之用。在北面,种植稻米 的文化也扩散到汉水流域, 甚至于汉水上游的汉中也已 经有水稻耕作。在中国长江 下游一带,今天所谓长江三 角洲地区,逐渐发展了以湖 熟文化为典型的许多水稻种 植的村落。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考 古学家根据中国家牛的骨骼 化石重建了东亚黄牛的谱系 ,他们的研究显示:离现在 一万年前左右,黄牛第一次 被驯养为家畜。这一份数据 指出,除了耕种以外,牧养 文化也出现了。牧养动物可 以作为食物,食物来源从采 集渔猎转变为人类自己可以 控制的食物生产。才经过两 千年左右的时间,牛只和羊 只就普遍成为中国北方的常 用食物。 也是七八千年前左右, 在太行山东边延伸到渤海冲 积平原的山坡地,人类发展 了粟(小米)种植。很快, 它就扩散到四处,在中纬度 的中国北方,耕作小米成为 最普遍的农业活动。日后, 小米的种植还远传到日本和 东部沿海岛屿。今天台湾山 地的原居民,由于他们的地 理条件不宜于种植水稻,也 曾经以耕作小米为主要的生 产方式。 这三种生产方式构成了 三种形态的文化。水稻的生 产必须要有可靠的水源,又 必须能避免水灾。于是,村 落的形态便是:有的建筑或 者建在离水面比较高的平地 上,或者是在平地上挖掘水 塘与水沟等灌溉系统。村落 的自卫设施也常常是一层层 的沟渠,以此来保护村落的 安全。小米耕作的地方,同 样不能离水太远,可是也不 能离水太近。于是,生产小 米的地区内的村落,以建筑 在河流的二道塬上最为常见 。牧养牛只就必须要在水草 丰美之处,并且有树林作为 牛、羊过冬之处。这一类的 村落,大概在向阳的山坡地 或者山谷最为常见。 各种不同的地形与各种 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发展 各种不同地方文化的条件。 同一类生产形态,决定了这 一人群的基本文化面貌。共 享同类文化的人类,就会发 展出一定的归属感。于是, 人类族群的分野,往往并不 是以血统为基本要素,而是 以生活方式当做认同的文化 基因。 上面所说的这三种生产 形态,也确定了古代这些族 属的分类。例如,牧养文化 的人群,常常会带着牧犬在 原野上照顾牛羊,在晚上, 他们构火围居,于是他们被 人称为“狄”——就是带着狗 在火边上围坐的人群。挟带 长弓的渔猎族群,就被称为 “夷”。种植小米的人群,往 往有刀耕火种的习惯,也就 是焚烧树林,在林木的灰烬 上种植粮食。这些人,就可 能被称为“烈山氏”“神农”或 者“后稷之后”。后世“周人” 的这个“周”字,则是田野的 象形。 在离现在六七千年左右 ,中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 经有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 分散在各处。他们往往也结 集成为更大的共同体,有保 护聚落的城墙,有统治阶层 居住的大屋,也有生产上的 分工。当然,因为社会分化 ,也出现贵贱有别。农业生 产所累积的粮食已经超过日 常需要。有些考古遗址出土 了存储的粮食。新石器时代 已经有酒,作为宗教和礼仪 仪式上的饮料和供品。陕西 华县泉护村出土了一些猫的 骨骼,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猫 的骨骼,发现它们已经是人 类为了防止鼠类而培育的家 猫,而且,作为家猫食物的 鼠类是以偷食仓储小米为生 的。 P20-24 1.本书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八十多幅彩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以具体、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更为直观、丰富的历史画面。 2.“中华民族”的“化学定性分析”。“中国”的演变过程变化多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许倬云教授从政权、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四个关键方面,梳理中国的广土众民如何形成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自称“中国人”、“中华民族”,外国人又为何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华人”。 3.葛兆光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深入解读。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从未崩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谁是中国,谁是中国人?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说,让我们收获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4.张维迎、白岩松联合推荐。跟随许倬云穿越历史与成见,在中国的大熔炉中,提倡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格局,寻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