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艺人/民间中国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早在秦代,山西平定的土地上就有了生产陶器的痕迹 。平定窑旧有“西窑”之称,始于唐,兴于宋,跨越元、 明、清,直到民国炉火依然延续,是山西四大“土贡窑” 之一。平定黑釉刻花瓷以其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装饰、精 练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离平定县城不远的冠山镇冠庄村曾是刻花瓷的烧制地 ,《平定县志》就记载着清乾隆年间冠庄村建瓷窑的历史 ,至光绪年间瓷窑已发展至十余座,曾为皇家贡品。如今 的冠庄村有一座“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这个研 究所没有高门大院、敞亮厂房、现代机械,而是一处平常 甚至有些古老破旧的院落,院子正中央是一处青石垒就、 古朴苍凉的老窑,还有一间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一座座土 陶窑、马蹄窑、倒焰窑、梭式窑散落四处。这里就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的浴火重生之地,是平定刻花瓷 代表性传承人—张文亮的工作间。文亮已故的父亲张聪老 先生是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的学生,他与同事设计制作 的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创作设计制作一等奖,是当年当之无愧的“平定刻花瓷” 掌门人。20世纪50年代,父亲刚到陶瓷厂上班时,刻花瓷 已经历经了自金以来的几百年低潮期,几近失传。在中国 古陶瓷研究会理事、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的帮助下,当 年的平定冠庄瓷厂试点进行手工业陶瓷出口实验,文亮的 父亲以其朴实忠厚、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水 既生先生的倾囊相授。60年代,平定刻花瓷参加广交会、 大放异彩。 小的时候,张文亮经常跟着父亲去陶瓷厂玩,用泥巴 捏鸡鸭、捏猫狗。父亲对艺术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 亮,让他对刻花瓷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学毕业那年 ,正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际,文亮随父学艺 ,到陶瓷厂做起了专职的“玩泥人”。由于当时的文亮并 没有太多抱负,只是觉得干体力活比较累,画画则相对轻 松一些。哪里想到,真正到厂里上班后,却成了一名杂工 ……跟父亲学配料、跟大爷学烧窑、跟舅父学拉坯、跟东 北请来的师傅学雕塑,基本上陶瓷制作的各道工序都学了 一遍。每天,同事们都下班了,张文亮还独自在厂里的石 头轮子上练拉坯。不过,虽然辛苦,文亮还是觉得那是件 幸福的事。有时候,他还会跟着父亲去文化馆找书看。有 一次,父亲借到了一本《鱼的图案》,文亮喜欢得不行, 就把书里面的图案全部抄下来。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 方面的书籍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每当在杂志、烟 盒、火柴盒上面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他都会收集起来。 199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淑兰教授带学生来厂里实 习,看到文亮对传统的陶瓷艺术有潜质和热情,回到北京 后,经常寄一些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方面的资料给他。文 亮一边看资料,一边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直接去北 京请教周教授。 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