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7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ISBN: 9787504778451
\\\" 王婧,女,生于1983年,山东邹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综合信息研究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曾参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课题研究项目12项,发表理论文章15篇,组织策划各项学术会议40余次,撰写决策咨询报告20余篇。\\\"
\\\"1. 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世界历史进程从东方到西方,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在历史兴衰大潮中书 写自己的历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一度辉煌中走向衰亡, 而中 国, 这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中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复兴 为目标的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并以自信自强的大国姿态逐渐走到 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为何取得这样的成就, 值得我们进一步 研究。 中国道路是指中国近代以来在世界历史的时空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性实践中开拓形成的现代化道路。从时空范畴看,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与封建文明的冲突与对立是中华民族重新审视和构建未来发展命运的关键 转折点, 成为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中国” 则表明道路形成 和发展的空间范围, 既包含符合民族身份的特定内容, 又包含符合世界历 史进程的非特定内容。 从历史内涵看, 革命史研究范式中的中国道路涵盖了近代以来各阶层 的英勇抗争和实践探索, 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伟大 历程, 是一幅呈现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力挽狂澜的悲壮历史画卷。现代化 研究中的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维度。中国道路不同于资本主 义现代化, 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现代化之路, 社会主义是其鲜 亮底色。 从历史主体看,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拓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 充分印证 了人民群众是中国道路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从价值旨趣看, 中国道路 体现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价值立场, 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最 终目标是在保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同时又保证每个劳动者个体的自由 全面发展。 在世界历史视域下,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 总体背景, 是深刻了解中国道路发展脉络和正确把握其未来方向的时代坐 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贡献, 不仅在于它总结了一些具有普遍规 律性的理论观点, 更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因此, 马克思的世 界历史理论成为分析思考中国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根基, 是研究中 国道路历史叙事的宏观视角。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 的范畴和阐释首次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他认为, 在生产方式不断革新的情况下, 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 大, 各民族不断打破封闭保守的生产方式, 随着分工的不断具体化, 世界 历史形成的进程不断加快。① 马克思认为,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 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所讲 的“世界历史” 是一个哲学范畴, 不同于历史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 史”。第一, 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理论, 从整体上阐释 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世界历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纷繁复杂的 历史史实中揭示了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本质规律。历史编纂学意义上的 “世界历史”, 研究的是人类发展史上以时间为序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具体历史事件。第二, 时空范围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历史是指资产 阶级历史时代以来人类所形成的世界一体化整体。历史编纂学意义上的世 界历史, 是指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具体事件。第 三, 方法论不同。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划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 究遵循哲学范畴研究的一般逻辑方法, 从外延到内涵层层剥离, 进而发现 规律内核, 属于哲学学科研究范畴; 而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重点研究人 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分析其作用影响, 这属于 史学学科研究范畴。因研究内容的不同, 二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 本书在世界历史视域下, 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背景, 是深刻了解中国道路发展脉络和正确把握其未来方向的时代坐标。作者站在世界历史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对中国道路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