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作者: 杨耕|总主编:张一兵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9.40
折扣购买: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ISBN: 9787214290601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j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jyu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jyu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其中,《为马克思辩护》《重建中的反思》《东方的崛起》等以英文、德文、俄文分别在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出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内容简介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是杨耕教授40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集中体现和理论结晶。《为马克思辩护》于2002年首次出版,被学界誉为“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突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著作,“对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具有突破性的意义。”2024年出版的《为马克思辩护》第五版,凝聚着杨耕教授“重读马克思”的新成果,是深入了解马克思哲学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命题和主要议题的推荐书! 方法新颖。从法学视角看,任何一种辩护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马克思“辩护”,“依据”就是马克思的文本,“准绳”就是当代实践。本书立意为马克思辩护,回应和澄清对马克思的随意涂抹,其根本方法是回到马克思的时代和文本,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发展为基础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阐扬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真理力量和当代意义。 内容经典。本书从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哲学、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以及实践本体论的内涵、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以及历史规律的特征,从社会批判的核心、“从后思索”法与科学抽象法、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等方面汇聚并回应了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并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观”,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而是同一种“观”,即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同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高度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新唯物主义体系。本书通过重读马克思的文本,回应了常见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对马克思哲学感兴趣的人不应错过。 视野开阔。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然后延伸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展到苏联马克思主义,从哲学批判深化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其意在于,把马克思哲学置放到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中去研究。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座巨大的思想英雄雕像群和一个多维视界中的马克思。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五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六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七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五、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第八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第九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科到黑格尔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一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二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一、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四、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一、“从后思素”: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从后思素”: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三、“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第十五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三、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四、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第十六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第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附录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 察与审视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
附录三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
附录四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五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六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五版后记

媒体评价

名家推荐 杨耕教授的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读,你或许会表示赞同,或许会表示质疑,但你不得不钦佩这位哲学家对此所作出的判断、论述、有力的逻辑分析及其哲学批判的深度和原创性。阅读这部著作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哲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哈瓦那大学教授 Thalia Fung Riveon 《为马克思辩护》是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理论著作。在该书的各个版次中,杨耕教授不断重读马克思,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成功地证明:马克思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张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