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书法与中国画融合教程

书画同源——书法与中国画融合教程
作者: 编者:仲伟然//刘森//张志超|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66.24
折扣购买: 书画同源——书法与中国画融合教程
ISBN: 97875767160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书画同源仲伟然9787576716054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人天图书专营店作者仲伟然
定价89.0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76716054出版日期
版次开本

书籍目录

绪论

章 书法概述

节 书法起源与演变

节 书法基本知识

第三节 书法的学

章 书法技法与实践

节 笔法技巧与运用

节 墨法掌握与表现

第三节 章 法布局与创作

第四节 书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第三章 书的美学表现

节 书的美学表现形式

节 书与主体精神

第四章 书法形式美感——书法欣赏

节 书法欣赏的意义

节 书法欣赏的特点

第三节 心理要素与书法欣赏

第四节 书法欣赏的方法

第五章 中国画概述

节 中国画起源与演变

节 文人画概述

第三节 红色文人画

第四节 新文人画

第五节 中国画传承与创新

第六章 中国画章 法

节 宏观布局

节 中国画形式与构图方式

第三节 气韵与构图

第七章 中国画的核心精神

节 传神写照

节 泼墨写意

第三节 中国画造型

第四节 中国画意境

第八章 书画同源与融合实践

节 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

节 书法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第三节 中国画元素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第九章 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转型

节 中外书画的交流与融合

节 中西绘画艺术的比较

第三节 书法绘画艺术的未来发展

附录 编者书画作品欣赏

参考文献

试读内容

绪论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在五千年持续不断与时的发展演化中,涌现出大批名家和名作,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笔墨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代表着文化的方向,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传承并弘扬的书画传统,在今天,则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

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由原始到古典、由现代到后现代程。中国书画的历史也不例外。从主流的方向分析,从原始社会到汉代的上古书画,可以归之于原始期。晋唐宋元的书画,可以归之于古典期;但宋代的书法,一度呈现出现代期的倾向;而元代的绘画,则处于由古典期向现代期过渡的形态。明代前期的书画,又向古典期回归,但相比于晋唐两宋,已大为逊色;而从中后期以降,直到清代,中国书画正入了现代期的阶段,如很多学者都把董其昌、“四”的书画,类比于西方现代艺术中以塞尚为代表的构成主义,而把徐渭、“四僧”“扬州八怪”的书画类比于西方现代艺术中以凡?高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世纪的书画,民国时期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括古典传统的和现代传统的;中西融合的括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相融合的和与西方现代诸流派相融合的;帖学的;碑学的;争奇斗胜,各擅胜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又回到古典风格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画在“走向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揭开了后现代期的序幕。

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不仅仅是艺术历史的分期,同时也是艺术风格的分类。因此,某一时期的风格,作为非主流的形态,往往与另一时期的主流形态同时并存

原始期书画的文化背景,是原始文化的混沌蒙昧质。从原始社会到汉代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书画并不具备自身的独立地位,它们不是以艺术的身份服务于和礼教,而本身是和礼教的一种仪式和手段。同时,它们的创作者一一书工、画工和绩工,也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所以,上古的书画史,只能是一部“无名的书画史”。尽管当时的书画作品,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的艺术,神秘、古拙、富于艺术的想象力和气势,但在当时,它们并不是被作为艺术品而创作出来的,它们的这种艺术也不是当时的“书画家”根据书画自身的标准自觉地创造出来的。所以,东汉书法家赵壹的《非书》认为,书法的准则是“弘道兴世”的政治,“兴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如果于艺术的研求,便是“志小忽大”的邪途。而陆机论画,也认为“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张彦远更明白地定义为“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四时并运”。

上古的书画,从混沌的同体而未分,到分道而扬镶,实际上仍处于蒙昧的状态。以书而论,从陶器刻符、甲骨卜辞到青铜的款识、简牍帛书、碑刻摩崖,从刻划符号、甲骨文到钟鼎文、小篆、求书、章;以画而论,从彩陶、岩画到青铜纹饰、吊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从象征的图案到写实的形象,从精细的描绘到粗扩的作风,证明它们还没有找到各自的明确方向括创作的媒介载体和表现的技法形式,一切都处于萌芽的状态,处于探索之中。

古典期的书画,虽然仍以服务于社会作为基本能,但其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也同时获得自觉的确认和长足的发展,其自身的创作法则和评价标准也陆续地建立起来并细化开去。不仅确定了以碑版、墙壁、纸绢作为基本的媒介载体,并通过书法的“八法”笔法、字法、章法以及楷书对于书体演变的完成,绘画的“六法”的严格训练,通过名家名作的示范,使之能尽善尽美地完成面向全社会的教化作用。无论配合了和政教宣传的书法和人物画的创作也好,配合了“君亲之心两隆”的“林泉高致”的山水画,配合了“粉饰大化,文明天下”的花鸟画的创作也好,无不标程百代,毕天下之能事,以自觉的高度的艺术,推动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内容和形式,“可与知者道,亦可与俗人言”,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所看得懂,也为千之后的我们所看得懂。

艺术的“文的自觉”,与艺术家的“人的觉醒”是同时互为因果地展开的。虽然古典期的书画创作仍由大批无名的工匠所承担,但风气的主体却是一批赫赫的名家。“二”“欧虞褚薛”“颜柳”“苏黄米蔡”、黄筌、徐熙、关仝、李成、范宽、李公麟、赵佶、“刘李马夏”、赵孟頻、“元四家”,由传承前人的成果而来,又成为广大书工、画工的传承对象,遂使“无名的书画史”成为“有名的书画史”。又因为这些名家的个创造都是提炼于共,同时又推广于共,如吴道子的“吴装”画风也好,其“西方净土变相”的壁画也好,均非绝去依傍的原创,而是早在初唐的李寿、李贤墓壁画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便已有着大量的先例;嗣后的画家又以“吴为集大成”而群起效之括宋代的李公麟,其白描的创格也是对吴道子的传承。所以,“有名的书画史”在古典期又表现为“共名的书画史”一赫赫的名家也好,普通的书画家也好,无名的书工画工也好,在题材内容,技法形式,甚形象图式、经营章法诸方向,都是“述而不作”“见贤思齐”。个来自共,共大于个,书则“二”“欧褚”“颜柳”,人物则吴道子、李公麟,山水则李成、范宽、董源,花鸟则徐熙、黄筌。这说明,古典期的书画在配合社会教化的前提下,在艺术和主体的方面,以经典的创造为宗旨。经典的作家、经典的作品,都是由严密的法则而来,使虚的标准变为形象的样板。他们和它们具有,这种表现为真善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具有永恒,即千后的今天和明天,依然不失其文化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普遍,不仅为当时、后世广大的阶层所看得懂,而且适合于当时、后世广大的书画家加以仿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