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

徽州故事
作者: 编者:张恺|责编:翟自成
出版社: 安徽师大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6.30
折扣购买: 徽州故事
ISBN: 97875676594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名取《诗经》的瞻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这 分别是《诗经·淇奥》三章 中的首句,展示了山弯水 绕之处那绿竹猗猗青青的 秀丽与清新,一片宜人景 象。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便有一个村庄取上述佳 句而作村名,这就是“瞻淇” 。 瞻淇村位于杭州至徽州 的公路边,距离歙县县城 只有十多公里。传说此村 原先之名并不叫瞻淇,因 此村最先的定居者为章姓 ,所以村名为章祈。后来 汪姓人迁入此村,而且人 口的繁衍日渐超过章姓, 再后来汪姓人口远超章姓 ,便觉得村名依旧,就颇 有些名实不副了。于是汪 姓人与章姓人商议更改村 名,且取《诗经》里的句 子,名为“瞻淇”。字虽改了 ,但音未变,章姓人没有 异议,然而含意大变,显 得清秀高雅多了。 能够想到以《诗经》上 的佳句巧为村名,足见此 村文化底蕴的深厚。事实 也的确如此,在歙县,瞻 淇素有徽城一出南门文化 渊源“第一村”的美誉。得此 美誉,一是村子面积大, 上下相距数里,如今有 2000多人;二是文化深厚 ,走进村中街巷,但见青 石铺道,砖木为房,青墙 黑瓦,门楼花窗,一派古 风古韵。其中有条古巷名 叫“老虎巷”,马头山墙,陡 壁耸立,直铺石板,迭迭 而上,幽雅古朴之气盎然 而生。 如此曲径通幽之处,为 何以“老虎”名之?难道出过 老虎?非也。说来倒有一 番传说。清代康熙年间, 这巷内出了一对兄弟进士 。兄长汪溥勋,字广渊, 自少年时就驰声艺林,清 顺治丁酉年(1657)得乡 中推荐,后经皇上临轩亲 试诗赋、序辨、制艺、表 判、策论等,拔置举人第 一。十年后的康熙丁未年 (1667)中进士,授予中 书之职,参与编修皇家玉 牒整整五年,竟以劳累成 疾,卒于任上。他的弟弟 汪浩然,字我常,在康熙 庚戌年(1670)中进士, 任职督中南仓场,洁己奉 公,漕政肃然,著有《楚 游草》《宛陵游草》等书 。兄弟两个先后皆中进士 ,在瞻淇村内产生了极大 影响,都认为此巷内的私 塾教育有方,于是纷纷送 子弟到此就读,学子甚多 ,每日读书之声琅琅不绝 ,在深巷内冲高墙,击陡 壁,声波嗡嗡,如雷鸣似 虎吼,传得很远,人们就 戏称这里为“老虎巷”。 “老虎巷”内教书育人果 然名不虚传,据说曾一年 内就出了18个秀才。民国 《歙县志》记载,清乾隆 、道光、光绪年间,这里 还有众多举人,如汪元极 、汪泰颐、汪毓英、汪苏 、汪昌、汪仁溥、汪庭柱 等,可谓文运昌盛一时。 更为著名的是该村还出了 数学家汪莱,他在方程论 、弧三角术和组合计算等 方面的成就为人类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该村民间还保存有十多 块古匾,如一村民家高悬“ 天心堂”匾,乃是明代著名 书法家董其昌所书,这幢 明代民居建造者汪骥与董 其昌乃是至交。另一村民 家悬有“泽洽河湟”匾,这是 清光禄大夫、一品顶戴、 闽浙总督杨昌浚为瞻淇人 汪庭栋所题。汪庭栋是数 学家汪莱之孙,同治年间 以幕僚身份随左宗棠入陕 西,被委署河州知州;光 绪时他又任陕西省水利总 局提调,治理黄河水利有 功,故获得当地“泽洽河湟” 的褒奖与赞誉。这些古匾 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瞻淇 村历史文化的辉煌。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