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修订版)
作者简介
边江红,女,祖籍陕西咸阳。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校期间,除学**国医学外,进一步钻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诗词、绘画艺术,尤其酷爱中国古琴艺术。跟随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习琴多年,并得到多位名家的指点。现为中国古琴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广州分会会长、**古琴养生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学会委员。现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内容简介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琴从结构上仿天法 地,弹奏指法上天地人相合(讲究弦与指和、指与音 和、音与意和),琴曲内容上或探索自我人格、或与 山水相依。古琴作为古人修身养性的乐器,不断地追 求在音乐中抒发个人情感、调节过**绪,“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平衡心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之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的*高境界。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应 ,与四时桕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 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一小天地;气血如自然界的清 风河流,五脏如君、臣、佐、使。人体情绪平和、脏 器内在**、与自然**,身体才能健康。现代健康 观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控 制几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 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 生理功能处于*佳状态,健康是身、心、灵的**与 统一。 中医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古琴养生则是 平衡心理健康的桥梁。 中医的健康观认为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是“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指 人体**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 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在这里 “阳”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脏器表现于外在的各种功能 ;“阴”可以理解为人体脏器的内在的基本生理结构 。例如:脾胃的功能正常,则四肢健壮、运动有力; 肝肾的功能正常,则耳聪目明、头发浓密。 中医的健康观与古琴弹奏的“应和”有内在联系 。如《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里就谈到了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 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 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白话 文译为:先王使五昧相互调和,使五声**动听,用 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 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 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 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在东汉应勋的《风俗通义 ·声音第六》中,也谈到了古琴“琴之大小得中而声 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 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从上面文章的论述中,可 以看到在两干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古琴声音大小适中 ,音色清、微、淡、远;弹奏一按一散相互应和,具 有平和心神、修身养性的作用。古琴音乐的应和观是 阴阳平衡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各个脏器功能协调平衡,机 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古琴音乐的频率和人体脏器的 运动频率相似,人体器官通过对古琴声音的接收会对 组织细胞起到按摩作用,增强细胞新陈代谢。长期收 听古琴音乐和弹奏古琴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放松 、气血平和,给人体脏器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从而调节身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效 果。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 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 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孤阴 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 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阴阳本义是指*照的向背,向*为阳、背*为阴 ,例如咸阳这个地名是因为在渭河北岸,九□山之南 ,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成阳。阴阳是一个哲学概 念。《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 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且处在统一体中。《易传》 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 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高的哲学 范畴。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 探讨人体的解剖,以及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 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天地者,万物之 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 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 也。” 为了使大家*容易理解中医阴阳的概念,现摘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五行释文如下: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可 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 ,都是由于阴阳这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 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 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之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 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因而 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 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 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 地。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 ;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阳能化生 清气和力量,阴能凝集而构成有形的物质。寒到极点 就能生热,热到极点就能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 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泄 病;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病。这就是 由于阴阳运动变化失常所引起的疾病。(任何事物都 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分布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本 原因)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 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凝集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 之所化,云是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所以清阳之 气出于人体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人体下窍。清阳之气 发布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 ,浊阴内走于六腑。(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在人体的走 向)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