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70
折扣购买: 全评新注世说新语(上下)
ISBN: 9787020116553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重要的王室成员,宋武帝之侄,长沙王刘道怜次子,后为叔父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颇为政治才能,曾担任过左仆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等。爱好文学,礼遇学士,编著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 刘峻(463—521年),字孝标,南北朝时期梁朝著名文学家,著有《广绝交论》《辩命论》等。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注《世说新语》,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四百余种。自刘注出,注文便与《世说新语》一并流传。 蒋凡,1939年生,福建泉州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文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历代文论选》、《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以及点校《玉溪生诗集笺注》等。
17客有问陈季方〔1〕:《海内先贤传》曰:“陈谌字季方,寔少子也。才识博达。司空掾公车征,不就。”“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何天下重名〔3〕?”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之高〔5〕,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霑〔6〕,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 〔1〕陈季方:即陈谌。 〔2〕足下家君:指谌父陈寔。足下,与人交谈或书信时用以敬称对方。太丘:指陈寔。 〔3〕何:“荷”的古字,承担。诸本作“荷”。重名:高名,大名。 〔4〕阿(ē婀):山隅,山坳。 〔5〕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八尺。 〔6〕霑(zhān沾):浸润。 【评】 汉末清议品题之风,不仅盛于政坛,同时潜入家庭文化生活之中。以生动的修辞譬喻来品题父亲的高尚德行,陈谌引以自荣自傲,见其善为家族声誉做宣传。其桂生泰山之喻,高深难测之譬,形象具体而生动,有如亲临其境而目睹太丘风采。妙用意象,悟人甚多。颍川陈氏家族,寔议论不畏权贵,多直接的道德评议;而谌之品题,却开始汉末清议向魏晋审美意识方向的转化和过渡。其演变轨迹值得注意。对于诗赋文章修辞艺术的运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1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1〕,《魏书》曰:“陈群字长文。祖寔尝谓宗人曰:‘此儿必兴吾宗。’及长,有识度,其所善,皆父党。”与季方子孝先〔2〕《陈氏谙(谱)》曰:“谌子忠,字孝先。州辟不就。”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注】 〔1〕陈元方:即陈纪。长文:陈群字,纪子。英才:英彦硕才。 〔2〕季方:即陈谌。孝先:陈忠字,谌子。 【评】 成语“难兄难弟”肇源于此。难者,不易也,这是在动态发展的行为比较中确立的概念。兄弟道德品行俱佳,原是可以同列齿并,难以轩轾。但人又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存在,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兄弟二人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旦自满自傲,一方进而一方退,则优劣高下立判,怎可保持“难兄难弟”的齿列之位呢?太丘之言,富有人生哲理而颇耐咀嚼。不过,后世语词的引申发展,“难兄难弟”性质变异,另有二人同恶、难脱困境之意,“难”作“患难”解,意义由褒入贬,这又另当别论。 1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1〕,《荀氏家传》曰:“巨伯,汉桓帝时人也。亦出颍川,未详其始末。”值胡贼攻郡〔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3〕。”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4〕?”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5〕,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7〕!”遂班军而还〔8〕,一郡并获全〔9〕。 【注】 〔1〕荀巨伯:汉末颍川人。生平不详。 〔2〕胡贼:中原人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侵扰武装的蔑称。史称,桓帝永寿、延熹年间,乌桓、南匈奴、鲜卑诸部族武装多次侵袭边庭九郡,诸胡多为汉军所败,“惟鲜卑常自来自去”。故余嘉锡《笺疏》以为荀巨伯所遭遇的“胡贼”为鲜卑,疑是。具体时间、地点失载。 〔3〕子:你。古时第二人称代词。 〔4〕男子:非指男子汉,而是泛称毫无功名的白衣之士。止:停留。 〔5〕委之:抛弃他,离开他。 〔6〕宁:宁肯,甘愿。 〔7〕国:此非指国家,而是泛称地方。古时多诸侯封国,故常以“国”称地方。 〔8〕班军:班师,撤军。 〔9〕全:安全,不破碎。 【评】 故事发生在汉末桓帝时,地点在北方边庭地区。故事使人联想起先儒那“舍生取义”的老话题。《孟子·告子上》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但古往今来,真能实行者有几?贼兵攻城,“一郡尽空”——守土有责者早已舍义求生而溜之大吉了。其实,不仅是守土有责的地方官吏,即是高高在上的朝廷名公巨卿,将军校尉,又有哪个站出来为国为民尽忠死战呢?汉末“胡贼”纵横,并非因敌人强大,而是朝廷内部腐败直接造成的,其罪责主要在这帮“败义以求生”的无耻之尤。但是天道未丧,“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在民间草莱见其薪火之传。荀巨伯之言,慷慨诚挚,掷地有声。他在战乱中坚持留下照顾病友,而全然没有考虑自己与病友,二者生命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安危攸关的紧急关头,难道还要先去思考所救之人,是老、是少、是健康、抑或病人,是否值得伸出救援之手等冷酷的理念吗?唐韩愈《原道》云:“行而宜之之谓义。”只要是正义之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古人于荀巨伯,有“千古一朋”之颂,其心胸之坦荡,至今仍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