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精)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精)
作者: 雷颐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5.50
折扣购买: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精)
ISBN: 978720308269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862年初,由于曾国荃昧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 、执意要夺得攻克“天京”的头功,因而拒不接受其 兄要他率兵缓解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之命,李鸿章得 以离开曾国藩回乡组建“淮军”援沪,稍后被任命为 江苏巡抚。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 最终成为晚清“第一重臣”。 用今天的话说,他是“空降”当官的。面对当时 混乱腐朽的江苏官场,他用种种方法、种种机会大力 整顿,任命廉洁、开明、能干的郭嵩焘、冯桂芬等一 干人马在关键岗位取代原来官员。事实证明,他看人 眼光确实老辣,所选得当,郭、冯不仅成为他的得力 帮手,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人 物。 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有些官员敢于做事, 但疏于自保,结果“成就”有限;更多的官员则是精 于自保,而不敢或不愿做事。在新旧交替、社会深刻 变化的时代,更需要官员敢于创新“做大事”;但这 种矛盾交织、新旧冲突剧烈的时代, “做事者”往往更易受到种种强烈的抨击和指责 ,更难自保。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 ,又精于自保,擅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 益。因此,他才能在云谲波诡的时代成为朝廷不得不 深倚的重臣。从新官上任大力整顿地方起到后来大办 洋务、权倾一时,李鸿章经常受到各种指责、抨击, 有时甚至“弹章蜂起”,但他大都能想方设法、有惊 无险地度过一次次政治危机。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是 在晚年甲午大败之后他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朝廷正 好让他成为“替罪羊”而实际剥夺了他的一切职务; 在随后的“维新变法”中,他因同情维新派而在年近 八十高龄之际、在隆冬腊月被慈禧严命去黄河人海口 “勘河”。他深明守时待变之道,不辱使命,兢兢业 业完成勘河任务,同时又静观局变,抓住时机,终于 东山再起,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在紧接而来至为惨烈的“庚子巨变”之中,他又 被委以与列强议和、挽救清王朝的重任。此时此刻, 一个腐朽透顶的王朝的存亡几乎系其一身,责任与权 势之大,均为空前。他颇以此得意自豪,然而对他而 言,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 ——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初到上海覆陈防剿事宜折 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 奏为钦奉叠次谕旨,恭折覆陈,仰祈圣鉴事。 窃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准通商大臣薛焕咨开承 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三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本日 已明降谕旨,令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松沪兵勇众多 ,而纪律不明,于剿匪未能得力。即著将各兵勇详加 简阅,汰去老弱,挑选精锐,遴派得力将弁管带,以 资防剿。李鸿章务当体察洋人之性,设法笼络。上海 洋枪队颇资得力,外国人时常夸耀其力。该署抚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