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未来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1.10
折扣购买: 红色艄队(红四方面军长征珍闻录)/永远的长征
ISBN: 9787541749971
“小长征”开辟川陕苏区 提起长征,通常是指始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 月的两年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的红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 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最终在陕甘苏区 会合的历程。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早在两年之前的 1932年10月,当时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就已进行 了一次3000里的“小长征”,开辟了“川陕苏区”。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创建 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前身是鄂东根据地、豫南根据 地和皖西根据地。1927年11月,潘忠汝等领导了湖北 黄安、麻城地区的农民起义,开辟了鄂东根据地; 1929年5月,徐子清等领导了河南商城的农民、士兵 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舒传贤等 领导了安徽六安、霍山的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皖 西根据地。1930年3月,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 1930年6月,召开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宣布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 鄂豫皖苏区以大别山为中心,辐射周围20余县, 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战略地位十 分重要。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成立于 1931年11月,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 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 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 总兵力共4.5万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仅次于中央 红军的军事力量。 1932年5月,蒋介石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 ”总司令,李济深为副总司令。同年6月,蒋介石于 庐山召开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消灭鄂豫皖和湘鄂西 两个苏区的红军主力,全力进攻江西中央苏区的第四 次“围剿”方案。 设在武汉的鄂豫皖“剿匪”司令部,下辖左、中 、右三路军。何成浚指挥的左路军主要负责“围剿” 湘鄂西苏区,蒋介石的中路军和李济深担任司令官的 右路军是“围剿”鄂豫皖苏区的主力。 中路军和右路军总计24个师另6个旅,30余万人 ,另有4个航空队。中路军的第二纵队在第一、第三 纵队配合下担任主攻,第四、五、六纵队及右路军为 助攻。其采取“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 进边剿”的战术。计划先攻占红安、七里坪、新集、 商城等要地,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逐出鄂豫边境;然后 东西夹击,进占以金家寨为中心之皖西根据地,再由 北向南,将红四方面军主力压迫在英山以南之长江沿 岸而歼灭之。 虽然,敌军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了数量和质量的优 势,计划周密,准备充分,形势对红四方面军不利。 但如能利用好苏区及红四方面军自身的优势,打破敌 人的“围剿”还是有可能的。1932年年初至5月红四 方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战役(黄安、商潢、苏家埠 、潢光)的巨大胜利,部队的实战经验得到提高,士 气高涨,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作为主战场的鄂 豫皖苏区,群众基础较好,又有较为广阔的回旋空间 ,存在着有利于红四方面军后勤补给和运动中相机歼 灭敌军的优势。国民党军内部嫡系与非嫡系、中央与 地方部队之间的矛盾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时的中共鄂豫皖分局书记张国焘对形势 却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对已经开始的第四次“围剿”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粉碎第三次“围剿”之后,他 认为国民党已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主要的敌人 已经是帝国主义。基于此判断,张国焘定下“坚决进 攻”的战略方针。在6月至8月的两个月时间内,未在 物力、财力、军力上做充分应对“围剿”的准备,反 而继续贯彻向京汉线出击的“进攻”战略。先进逼罗 山,破坏平汉路,并沿平汉路南下,消灭宋埠、黄陂 一线的敌人,进而威逼武汉。结果在8月上旬,敌军 开始进攻苏区中心七里坪一带时,红四方面军主力只 能撤围麻城,仓促应战。劳师远征,又未充分准备回 师应敌,已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置于不利的境地 中。 8月至9月的冯寿二、七里坪两次战斗,红军虽然 给当面之敌第十师和第二师以巨大杀伤(共歼敌军官 兵5000余名,击伤第十师三十旅旅长王劲修,缴枪 3000多支),但未使战局发生有利于红军的根本变化 ,仍在原地兜圈子,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9月9日, 苏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新集失陷,方面军主力和苏区党 政机关向皖西、鄂东方向撤退。 10月10日,鄂豫皖分局在红安县的黄柴畈召开紧 急会议,分析当前局势,并研究红军的下一步作战行 动。会议中针对当前的局面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张国 焘、徐向前等主张跳出根据地,待机歼敌后再返回苏 区。另一种是沈泽民等主张留在苏区就地分散游击。 最后,依据多数与会者的建议做出决定:留下红七十 四师、红七十五师与各独立师、独立团,由沈泽民负 责在苏区坚持斗争(该部即为新的红二十五军之前身) ;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 红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向平汉路以西活动。第二 天晚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即分为左右两路纵队开始出 发转移。三天之后,蒋介石发现红军跳出其包围圈后 ,旋即调动10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原先设想之相机 打回苏区的预想已无法实现,红四方面军只能继续向 北转移。 10月16日,张国焘决定:“为了保证部队轻装行 军作战,营以下职务的伤员就地遣散,自找归宿;营 以上的仍然用担架抬着随军行动。”这一决定意味着 ,一些伤病员可能就要落人国民党军或民团手中,凶 多吉少了。尽管前途漫漫,环境险恶,条件极为艰苦 ,各师领导们却尽可能地抢救负伤的干部。比如,陈 再道、滕海清、胡奇才等都是负伤后被红十一师师长 倪志亮带人西征的队伍中,边走边疗伤的。 负了重伤的滕海清在遣散之列,他拄着拐杖,追 上了后卫部队,见到野战医院院长后,院长为上级的 规定感到十分为难。此前,倪志亮曾在1932年6月将 三十二团五连连长滕海清调到师通信营当排长,管理 一些打了败仗待分配的营连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 倪志亮对院长说:“通信营的一排长是管营连干部的 ,职务相当于副团级,要按营以上伤员待遇对待。” 滕海清因此得以留在野战医院养伤。伤愈后,滕海清 被派到保卫队当指导员,几天后又被倪志亮派到清江 渡东南组织游击队。多年后,滕海清成长为二十一军 首任军长。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