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自觉的孩子,不用催
ISBN: 9787506897099
杨晓晓,副教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甘肃省国培专家库成员,省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专家。作者从事儿童教育二十年,多年来致力于构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协同的儿童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更好服务于儿童成长与教育。在儿童自觉性培养、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自信心等方面颇有心得和经验。
父母的催促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各种拖延行为,一些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断地催促孩子。殊不知,过多的催促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让孩子焦虑不堪,压力重重,就会适得其反。 催促的坏处都有哪些呢 生活中,父母急切地催促孩子的场景数不胜数。 孩子动作慢要催,作业完不成也会催,总之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达不到父母的预期,父母就不停地唠叨、催促。尤其是急性子的父母遇到慢性子的孩子,更是急得不行,认为不催孩子,孩子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很多时候,因为一味催促,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很多矛盾,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但说到催促孩子的行为,很多父母也感到委屈:“其实我也不想催,不过孩子的动作确实太慢了,不催不行。”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过度地催促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各种伤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过多的催促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在督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催促对帮助孩子提高效率有着较好的作用。但催促次数过于频繁则适得其反,其实孩子非常想尽快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父母的过度催促下,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也就越来越难进入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催促容易打断孩子的思考进程。 孩子的学习成长,有这样一个规律:他们在汲取知识的时候,需要一面观察,一面思考,最后才是吸收和转化。 比如,孩子穿衣服时系扣子,需要手脑的协调配合,在初学时动作自然会慢一点;写作业也是如此,有时一道题可能要花费一些时间来思考才能有思路,如果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被爸爸妈妈不断地催促,他们的思考进程就会被打断。 这样做,通常会导致两种后果。首先,人为地打断孩子的思考进程,让孩子不能集中精力思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进程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慢。 其次,被父母反复催促的孩子,为了让父母满意,往往会心急火燎地草草结束思考进程,对待学习敷衍了事。所以我们会看到有这样的一些孩子,作业似乎完成得很快,不过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他们远离了思考,总是敷衍、应付,只求速战速决。 教育孩子急不得 频繁的催促、吼叫和指责,并不能有效促进孩子学习进步,面对行为动作慢、学习效率低的孩子,父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提前给孩子预留时间,并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预留时间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出门的时候,提前告诉孩子,给他们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准备时间。 时间充裕,孩子就能从容不迫地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就减少了催促孩子的频率。 其实大多数孩子并不是故意磨蹭,只不过他们年纪还小,没有清晰的时间观念,对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可将数字钟或可以手撕的台历放在他们的面前,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时间流逝”紧迫感示范,让孩子的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从而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状态。 ◎用鼓励或激励性措施来代替催促 人都有逆反心理,孩子更是如此,父母的催促、指责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最后反而越催促,孩子越磨蹭,这是孩子在有意无意中,通过缓慢的动作对父母的言行表达无声的抗议。 明白了孩子逆反的心理,爸爸妈妈不妨换一种方式,当忍不住要催促孩子时,可以这样说:“作业写完了吗?爸爸想和你下一盘棋,好几天没下了,咱们今天一起放松一下。”父母口气委婉,同时采取激励性措施,得到正面引导的孩子,自然会更积极地完成手头的学习任务。 ◎适当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父母催促多了,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父母也不妨放手,让孩子独自承受磨蹭的坏处。比如,早上上学,提醒过孩子后,就不要过多地去催促他们了,等真的迟到了,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他们自然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总之,教育孩子不要操之过急,要顺应孩子学习成长的规律。 减少干扰,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帮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父母就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在静谧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心静神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 高效学习,离不开安静的环境 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不受外界干扰的孩子,专注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关于外界环境和孩子学习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孟母就已经用她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孟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开始,母子俩住在坟墓群周边。贪玩的孟子一有时间就出门和小朋友们围着坟墓玩,还经常玩一些祭拜、哭丧的游戏。 孟母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她看到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孟子学习,就果断地带他搬到集市上居住。可是集市上叫卖声不断,吵吵闹闹的环境也非常影响孟子的学习,孟母看到后,就又带着孟子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里环境安静,周围来往的也是一些懂礼节的读书人,孟子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也变得知书达理起来。孟母看到儿子的变化,心里面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她明白自己终于找到了一处适合儿子学习的好地方。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安静的环境不只能让孩子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升专注力,还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记忆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身处吵闹喧嚣的环境,受到干扰的孩子自然就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 ☆本书儿童的成长环境入手,聚焦孩子自觉性的培养。 ☆理论科学,直击孩子自觉性差的问题本质,教会父母以不变应万变。 ☆整合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让他们自律生活、自主学习。 ☆内容丰富,语言活泼,排版舒朗,可读性强。 ☆科学教育理念+生动案例,适合广大中小学生的父母阅读。 ☆这本书会是你告别催促,科学教养孩子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