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90
折扣购买: 6个营销猜想(从1653的芭蕾到2021的底线)
ISBN: 9787121385032
10年营销、3年数据、5年产品 营销老兵、数据“杠精”、产品“愤青” 现负责蓝色光标集团XiaoBote(销博特) 智能营销助手。
2021, 步步逼近“科学底线” 大数据的使命是什么呢?是造物吗?可能是吧,不能确认。但有件事可以肯定,它将终止一个时代,人类的科学世界将终止于大数据时代。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称,如果想要理解“大数据”的潜在影响力,那么可以看看显微镜。显微镜是在四个世纪以前发明的,能让人们看到以前从来都无法看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测量——在细胞的层面上。显微镜是测量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当人类的一切细节都可以数据化,那么在社会、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都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科学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世界,科学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而近200年以来,人类在面对可知世界时,使用着各种实验和数据,不断触碰科学的底线。 正如著名科幻小说作者刘慈欣在《三体》中所写的:“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古典理论中的简洁有力逐渐消失了,理论图像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不确定,实验验证也变得越来越难,这标志着物理学的前沿探索似乎遇见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可以设想,当大数据这个人类社会显微镜引入时,我们是否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对自然界的探索有进一步更深度和精度的探求呢,但我们也隐约感觉到这个探求似乎存在一条底线,而这个底线下面是另一维世界,是造物主设定的底线。 换个角度来说,是我们也正控制着的人类主流哲学思潮的唯物主义理性的底线。 笛卡尔代表理性主义,牛顿更是理性主义的巨人,然而,牛顿的晚年在神学中寻找答案,或许也预知到了这个“底线”的存在。 1818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出版代表作《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自认为是杰作,但只卖出去了不到200本。然而,叔本华提出的生命意志(我们内心不可避免感觉到的高于理性的力量,那种强大到会扭曲所有理性的计划和判断的力量称作生命意志)观点被后来的一个年轻哲学家所关注并发扬。 这个人便是尼采,尼采向来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他指出,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了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地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或许尼采的“权力意志”就是对“绝对理性”的最好回应。虽然,我们会声称我们是理性的,但人类逐步在滥用科学技术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渐渐陷入深渊。人类太需要一点精神了,在这一点上,有位藏僧说的好:“人类文明将会明白,科学和技术最前沿是在精神灵性区域,而并非物质的物理和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