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孝经

礼记孝经
作者: 校注:刘志辉//胡平生//陈美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礼记孝经
ISBN: 9787508644004

作者简介

刘志辉,男,汉族,法学硕士,曾历任中共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处长、副主任,现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组**、院长。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委、**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组织或参与起*了中共武汉市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代会报告,以及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发展规划。主持起*多项市委、市**事关武汉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出版发表的专著与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内容简介

译文 曾子说:“诸如爱亲、敬亲、安亲、扬名于后世 等 等,已昕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的是, 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称为 孝呢?” 孔子说:“这算是什么话呢!这算是什么话呢! 从 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天子虽 然无道,还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敢于直 言劝谏的大臣五人,诸侯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亡 国;大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大夫虽 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有敢于直言 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父亲身 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错误 之中,干出不义的事情。所以,如果父亲有不义的 行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去劝谏;如果君王有不义 的行为,做臣僚的不能够不去劝谏;面对不义的行 为,一定要劝谏。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 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本章主旨是“争”。“争”,就是“诤”的意思 。在古时候的中国,“谏 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汉刘向在《说苑·臣术 》说:“有能谏言于君,用 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 ,谓之诤。”由此可见,臣 下劝谏君主随时会丢官,甚或会丧命。**,我们不 用面对专权的君主,不用怕 丢官丧命,但当面对上司抑或父母做一些“不义之事 ”时,又能否做一位敢于 “争”的人?一直以来,中国社会都是讲关系和讲人 情的,不要说是父母和上 司,就是对朋友提出规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 “忠言逆耳”,一旦“忠 言”出口,弄得不好便会破坏大家的“关系”。若大 家处于“平行”的位置还 好,但如果双方处于“从属关系”就*令人为难了。 然而,孔子强调“故当不义 则争之”,一方面,要我们明白“义”比“情”重要 ;另一方面,要说明坚守 “道德责任”,是我们行孝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有时候,中国人 总爱子女对自己唯唯诺诺, 但我们也要明白子女的“不从父令”,未必一定是坏 事。特别是被子女进“忠 言”的时候,父母也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出了问题。 当然,子女规劝父母的态度 也必须恰如其分。 1“明王事父孝”句:明王能够孝顺地侍奉父 亲,也就能够虔敬地侍奉天帝,祭祀天帝,天帝 能够感*,能够明了孝子的敬爱之心。 2“事母孝”二句:明王能够孝顺地侍奉母亲, 也 就能够虔敬地侍奉地神,祭祀地神,地神能够感 *,能够清楚孝子的敬爱之心。 3上下治:指社会上尊卑上下的关系都处理得很 好。 4着:一说昭著之意,指神灵显著彰明。 一说,就位、附着之意。指鬼魂归附宗 庙,不为凶厉,从而佑护后人。 5光:通“横”,充满,塞满的意思。 6“自西自东”两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有 声》。思,语气词,无义。不服,不服从。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天子,侍奉父亲**孝 顺,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天帝,而天帝也能明了他 的孝敬之心;他侍奉母亲**孝顺,所以也能虔敬 地奉祀地神,而地神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他能 够使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和顺融洽,所以上上下下太 平无事。天地之神明察天子的孝行,就会显现神 灵,降下福佑。虽然天子地位尊贵,但是必定还有 尊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辈;必定还有长于他的 人,那就是他的兄辈。在宗庙举行祭祀,充分地表 达对先祖的崇高敬意,这是表示永不忘记先人的恩 情。重视修养道德,行为谨慎小心,这是害怕自己 出现过错,玷辱先祖的荣誉。在宗庙祭祀时充分地 表达出对先人的至诚敬意,先祖的灵魂就会来到庙堂 ,享用祭奠,显灵赐福。真 正能够把孝敬父母、顺从兄长之道做得尽善尽美,就 会感动天地之神;这伟大的 孝道,将充塞于天下,磅礴于四海,没有任何一个地 方它不能达到,没有任何一个 问题它不能解决。《诗经》里说:‘从西、从东、从 南、从北,东南西北,四面八 方,没有人不肯归顺、服从!’” 本章从“天人感应”和“政治效益”的关系出发 ,劝说君主要谨慎修德, 恪守孝悌之道,遵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如前章 而言,“孝治天下”不仅要 求在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敬顺”,同时上位者也要心 存“爱”与“敬”来治国理 民。然而,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国之君身居权力之 **,我们很难要求君主必 须履行以“孝治天下”。所以汉代的儒家就利用“天 人感应”之说,企图限制 无上的君主权力。**,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宪法、议 会和选学制度制约施政者。 “天人感应”之说看似无稽,甚至已经成为“笑话” 。其实,“天人感应”之说 乃是缘自先秦时代“同类相应”的思想。《周易:中 孚》说:“鸣鹤在荫,其子 和之。”意思是鹤在林荫深处呜叫,它的儿子听到叫 声便会和应。古人相信“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干》)所以,“天人感 应”之所以成立,是因为 “天”(包括上天、下地、宇宙万物)和“人”是“同 类”。在中国医学的理论 里,特别注意季节变化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那就是“ 同类相应”思想的体现。如 今,我们当然不会把大雨、冰雹、风暴、地震,与人 的行为挂钩,但我们要明 白,在“天人感应”的背后,既包含“同类相应”思 想,而在“同类相应”里, 则蕴含天与人“血脉相连”的“隋”。所以“天人感 应”的意义,不再是灾难和 异常事件对人类的警惕,而是让我们重新体味“天” 和“人”的“血脉之情”。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孝 行”时常会得到褒扬,而“孝感动天”*是*高的荣 誉。若撇开迷信的一面, “孝感动天”实际上是赋予“孝行”神圣的意义。 “孝行”之所以神圣,是因为 个人在实践孝道至极的同时,赤是把人性光辉的一面 作晕大的发挥,那样儒家的 理摁人格便得以成就。P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