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精)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精)
作者: 格非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精)
ISBN: 9787544749077

作者简介

格非,原名刘勇,19**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任教;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电影与社会等课程。1986年发表**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边缘》、《敌人》、《**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隐身衣》,中篇小说《大年》、《青黄》、《褐色鸟群》、《蒙娜丽莎的微笑》,短篇小说《风琴》、《初恋》、《戒指花》等。小说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7)*佳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另外还出版了《格非文集》(三卷)、《格非选集》、《格非作品精选》以及《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卡夫卡的钟摆》、《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小说、理论或散文集数十种。小说有英、法、*、意等语种的单行本在国外出版。

内容简介

不一时,孟玉楼、潘金莲、孙雪娥都进来看他。 李瓶儿都留了几句姊妹仁义之言,落后待的李娇儿、 玉楼、金莲众人都出去了,独月娘在屋里守着他。李 瓶儿悄悄向月娘哭泣道:“娘,到明*好生看养着, 与他爹做个根蒂儿,休要似奴粗心,吃人暗算了。” 月娘道:“姐姐,我知道。” ——第六十二回 在《**梅》众多人物的死亡谱系中,李瓶儿之 死描述*详。自她得病至下葬,前后文字竟达十余回 之多,尤以第六十二回叙写*为详尽。此回文字超长 ,叙事剧繁,面面俱到,就连后文核心人物西门庆与 潘金莲之死,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小说中的各色人 等,如亲人家眷、仆役小厮、地方官员、趁趣帮闲、 妓家戏子、和尚道士和医家法师无不出场亮相。透过 李瓶儿之死,作者不仅写出了各色人等对李瓶儿之死 的态度,反过来也通过李瓶儿这个临终人之眼,来打 量周遭的人情世态。在中国文学**,用如此繁盛的 篇幅,正面描述一个普通人的死亡,严格地说来,还 是**次。若要了解《**梅》人情世界的亲疏深浅 、德恨恩怨及种种世态炎凉,观此回文字足矣。 医家诊病,但为酬银,前文已有详述。王姑子来 探望,关注的不是李瓶儿的生死,而是为了与薛姑子 争夺从李瓶儿处骗得的印经钱。李瓶儿的大伯花大舅 来探病,瓶儿只说了声“多有起动”,就将脸别过一 边。这倒不是说瓶儿对大伯有多大的仇恨。花大舅的 到来,让她想起了花子虚。正是花子虚的强拉硬拽, 才弄得李瓶儿在通往阴曹地府的路上飞奔向前。当然 ,花大舅也是**个断定李瓶儿无望,并直接让西门 庆为她准备棺材的人。 冯妈妈本来是李瓶儿身边**可以依靠的旧人。 自从西门庆看中王六儿之后,老冯开始对瓶儿*渐冷 淡,成天在王六儿家厮混,把李瓶儿忘在了九霄云外 。瓶儿将死,好不容易让人把她叫了来,老冯居然一 味地耍贫嘴、撒风。当李瓶儿在死前给了她四两银子 、一件白绫袄、一条黄绫裙、一根银掠儿,让她*后 老了做个棺材本儿时,冯妈妈这才假惺惺地哭着说: “你老人家若有些好歹,(我)那里归着?”绣像本 的批评者此时很不客气地批道:“王六儿家去。”可 谓一语道破禅机。 西门庆、吴月娘倒是时常来看她。一个居着官, 公务繁忙,款接甚频;另一个管着这么一大家子,也 不能朝夕相陪。西门庆眼看着李瓶儿临死,身边居然 没有一个懂事且贴心的人,想了半天,他还终于想起 一个人来。她就是李瓶儿的干女儿吴银儿。他向李瓶 儿建议,将吴银儿接来家中陪她几天,可李瓶儿摇头 拒*了。前文写官哥死,吴银儿到家里打了个晃就走 了。李瓶儿心里清楚,这个干女儿实在指望不上。事 实上,在李瓶儿自病重至亡故的漫长*子里,吴银儿 竟然没有来过一次。难怪张竹坡挖苦说:“娘死而女 不知,方是干女。” 不过,李瓶儿身边倒是有两个*鬟,对主人情深 意笃。迎春似乎还懂点儿事,那绣春还只是个孩子, 正处在懵懂无知的年龄。瓶儿临死前嘱咐绣春,将来 寻个好人家嫁了,不可任性撒娇,绣春便跪在地上大 哭:“我就死也不出这个门。”瓶儿道:“我死了, 你在这屋里伏侍谁?”这一断肠之语,可以让我们立 刻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将死时对紫鹃所说的那番 话。绣春的回答**是孩童的口吻:“我和迎春都答 应大娘。”李瓶儿一愣,淡淡说道:“这个也罢了。 ” “这个也罢了”五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其中既 有对绣春不懂事的失望与沉痛——绣春对瓶儿与吴月 娘之间的恩怨,恍然不知——或许还有对绣春*后境 况的担忧,但*多的,是自己的满腹心事无人交托的 无奈。此中的深意,通过迎春闻听此言后“哭的言语 都说不出来”一句补写出来,令人伤叹不已。绣像本 的批评者认为,此段文字,足以与韩愈的《祭十二郎 文》媲美。瓶儿将死,孑然一身。而官哥死亡在前, 总算是让她省掉了托孤的麻烦。她惟有将自己的一腔 怜爱,都寄托在这两个*鬟身上,由此反衬出李瓶儿 的孤*无依,在西门大院中并无半个亲人。其凄*伤 感,令人鼻酸。 对于迎春、绣春将来的安排,小说于同一回中, 居然一连写了三次:**次是李瓶儿当面对迎春、绣 春的交代和嘱托,第二次是向吴月娘郑重交托,第三 次则是对西门庆再度叮嘱一遍。每一次都言之甚详, 不惮其烦。作者如此安排,其非无意? 李瓶儿直到临死,还在利用手中的钱财,*后一 次成就她慷慨大方的美德。她知道这些钱物如不送人 ,*后也只能落在吴月娘、潘金莲手里。她多次劝西 门庆,不要因为她的病重而耽搁公事,不要买太贵的 寿材,*后家人还要过*子。她似乎对所有的人都笑 脸相迎,真情假意概不计较,专心致志地扮演一个好 人的角色,这是李瓶儿的愚妄之处,也是她的聪明所 在——她不如此,又能怎样呢? 李瓶儿死后的第二天,她的干女儿吴银儿才“闻 讯赶来”,还责怪吴月娘不通知她。吴月娘倒也没有 心思与她计较,只是说:“你不来看你娘,他倒还挂 牵着你,留下件东西儿,与你做一念儿,我替你收着 哩。”这些东西放在预先打好的包袱里,计有一套缎 子衣服、两根金头簪儿、一枝金花。睹物思人,吴银 儿这才泪奔不止。一番人情至此,可谓凄婉哀恸之至 。 虽说李瓶儿对众人不计前嫌,一概示好,但只有 一个人除外,此人就是潘金莲。在此回中,潘金莲很 少抛头露面。也许她知道李瓶儿之死与自己脱不了干 系,不便出来“摇摆”了吧。可如果潘金莲幻想通过 刻意回避,李瓶儿就会把她忘了,那就太天真了。事 实上,李瓶儿对潘金莲铭心刻骨的仇恨,未曾一旦或 忘。 引文中,吴月娘领着众姐妹*后一次来看她。李 瓶儿对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和孙雪娥等人,“都 留了几句姊妹仁义之言”——无非是些虚与委蛇的应 酬和客套,这里没有写出,但亦可想见。等到李、孟 、潘诸人先行告退之后,她单独对吴月娘做出的一番 交代,却字字见血。她提醒吴月娘,*后有了孩子要 小心看护,不可“吃人暗算”。这里的“人”,当知 是潘金莲无疑。这番话除了替月娘设身处地着想的表 面文章之外,还流露出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官哥死于 潘金莲之手;二是李瓶儿之死实源于官哥之亡。而吴 月娘的答语“姐姐,我知道”几个字,虽然平常,但 却说得斩钉截铁,表明吴月娘不仅接*了临终人的一 番好意,同时也认可了李瓶儿的结论。 柔弱如李瓶儿者,于待死之时,万事无所争,却 在关键处以寥寥数语预伏下潘金莲*后的悲惨结局, 用绣像本批评者的话来说:“岂可欺不言人之无口哉 !”后来西门庆一死,金莲立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并很快被吴月娘赶出家门,命丧武松之刀下。可见月 娘对于瓶儿的临终赠言之重视程度。 当然,西门庆死后,有“道学种子”之称的吴月 娘,首先要做的事还不是驱赶潘金莲,而是清除李瓶 儿残存的*后一丝遗迹——她将李瓶儿的灵位和灵* 以及西门庆煞费苦心让人传写的李瓶儿画像,一把火 都烧了个精光。同时,月娘将李瓶儿屋内的金银衣物 和首饰箱笼,通通搬到自己的房中,将李瓶儿的奶妈 和*鬟收为己用,*后将李瓶儿的房门一把锁锁了个 严实,任由它房中长*,蜘蛛结网。李瓶儿若灵泉有 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我们再细细玩味引文中李瓶儿对绣春所说的“这 个也罢了”,其无限的痛楚与怅惘,又有多少内心的 暗波潜流激荡其中? P2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