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
作者: (美)史景迁|总主编:鄢秀//郑培凯|译者:章可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
ISBN: 9787549570522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出生于英国,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1965—200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著作极丰,主要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曹寅与康熙》、《康熙》、《天安门》、《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建造宫殿 1596年,利玛窦教授中国人建造记忆宫殿之法, 他告诉人们,这个宫殿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希望记住多 少东西:最有雄心的营建将由几百个形状各异、,大 小不一的建筑构成。利玛窦说,“多多益善”,但又 补充道,一个人并无必要上手就建一座宏伟的宫殿, 他可以造一些朴实的宫室,又或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 建筑,诸如一座寺观、公府、客栈,或是商人会馆。 倘若此人希望从更小规模着手,则可建一个客堂、亭 阁或是书斋。要是他希望这个处所更为私密,则不妨 设想亭阁之一角、寺庙里的神龛,甚至是衣柜和座榻 之类的家用物件。 在总结这个记忆系统时,利玛窦说,这些宫殿、 亭阁或座榻都是存留于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性建构,而 非由真实的材料造成的实在物体。这类记忆的处所有 三种主要来源:其一,它们可能来自现实,即人们亲 身所处之地,或亲眼所见并在记忆中回想起的物体; 其二,也可能是完全出于虚构,随意想象,不论形状 和大小;其三,它们可能半实半虚,比如一座人们熟 悉的房屋,但设想在其后墙新开一扇门,以作通往新 空间的捷径,又如在同一座房屋正中想象出一条楼梯 ,以循此登入并不存在的更高层级。 在脑海中构想出这些建筑的真正目的,是为无数 的概念提供安置之所,而正是这些概念构成了人类知 识的总体。利玛窦写道,对每一样我们希望记住的东 西,都应给予它一个形象,并给每个形象分配一个位 置,使它能安然存放在那里,直到我们准备通过记忆 的行动收回它。只有这些形象都各得其所,且我们能 迅疾地记起它们的位置,整个记忆体系才能运作。鉴 于此,为了便于记忆,显然最简单的办法是依靠那些 真实的、我们了熟于心的处所。然而,按利玛窦所想 ,这也会导致一个错误。因为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增加 形象以及存放形象之位置的数量才能增强我们的记忆 。那么中国人将纠结于这个烦难的任务,即创造无数 虚拟的场所,将实和虚的场所混合在一起,通过不断 的实践和复习将其永铸于记忆之中,最终使那些虚拟 的场所“与实有者可无殊焉”。 中国人可能会问,这套记忆法最初如何出现在世 问。利玛窦早预料到这个问题,将西方古典传统总结 了一下:此传统将这种通过严格定位法来训练记忆的 主张,归之于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 正如利玛窦所说(他尽可能提供了与诗人名字发音最 接近的中文名): 古西诗伯西末泥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 ,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 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泥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 ,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口创此遗世焉。 按照其处所来记住事物的次序,这种方法在随后 的几个世纪中逐步发展成一套记忆学说。到利玛窦的 时代,人们已用此方法将自己的世俗和宗教知识条理 化。由于利玛窦自己是一位天主教传教士,因此他期 望,一旦中国人开始重视他的记忆能力,就会顺此向 他问询西方宗教,正是后者使得此种奇事得以可能。 就为获得向中国士人听众展现这种记忆法的机会 ,利玛窦不远万里跋涉而来。他是意大利人,1552年 出生在山城马切拉塔(Macerata)。1571年,利玛窦在 罗马成为耶稣会的一名初学修士,随即接受了神学、 人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广泛训练。在印度和澳门度 过了五年见习岁月之后,他于1583年进入中国,开展 传教事业。到1595年,他已熟习汉语,并居住在东部 省份江西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繁华的南昌。在当年 年底,利玛窦对驾驭新学语言已自信满满,用汉字写 成了《交友论》,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格言集,采自 一些西方古典作家和基督教神父。他将这本书的手抄 本献给了明朝皇室的建安王,这位亲王居住在南昌, 经常邀请利玛窦来府邸参加酒宴。同时,利玛窦开始 与当地中国士人讨论他的记忆理论,并向他们传授记 忆技巧。翌年,他又用汉语写成了一本探讨记忆法的 小书《西国记法》,对他构想的“记忆宫殿”做了描 述。他将这本书作为礼物赠予江西巡抚陆万陔及他的 三个儿子。 P7-9 <p>1.全景展现大航海时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16、17世纪是中国和欧洲分道而驰的关键时期: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也慢慢露出端倪,中国则处在明代后期,背负着巨大的帝国遗产,对周遭的变化浑然不觉。利玛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寻找沟通和调试中西文化的道路。<br/>2.利玛窦的心灵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本书中,作者则利用书信、档案、著作,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利玛窦,尤其表现出他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对家乡师友的想念,并依靠对信仰的坚持,从现实的困惑中突围。<br/>3.历史写作的杰出典范。很少有学者能将学术研究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更不用说像史景迁运用得如此巧妙。史景迁用八个记忆碎片串联起利玛窦的一生,并描绘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完整图景,这种强大的联想、构思、写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