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

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
作者: 马丽春|责编:陈明敏//高静//张怡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
ISBN: 9787570708871

作者简介

马丽春,作家,画家,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新安传媒大皖徽派栏目主编。曾任新安晚报文艺副刊部主任。长期研究安徽文化名人、传统民俗,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新闻类奖项。在纸媒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文化随笔上百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画画这事儿》《白马集》等。

内容简介

不丑也不穷的柴山子弟 公元999年的春天,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包拯出生在合肥东乡一个名叫小李蛮的村庄里,这是他的外公家。 包拯出生的这个小李蛮村,现在改名叫“小包村”。随着包拯的出名,小包村里留下一系列有关包拯的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遗迹,如“久留十三包”“荷花塘”“花园井”等。柴山后来被叫成“凤凰山”,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包拯,一个千年一遇的奇人。这还不是凤凰落下来的象征吗?那座柴山,安葬着包拯的很多祖先。在包拯出名后,其祖先的坟墓一个个被重新高高垒起。在村庄的下首,还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农田,被叫成“衣胞田”,传说包拯刚出生时的衣胞就埋在这块田里。 小包村后头有一口水井叫“花园井”,保存得非常好。这口井就是包拯外公家的水井。传说包拯就是喝这口井的井水长大的。 根据各种资料来推算,包拯出生时,其父包令仪应该有40岁出头了。 在很多话本小说里,包拯是穷孩子出身,从小要放牛;而他父亲是个胆小怕事、虐待包拯、吝啬小气的“包十万”“包百万”。1967年,上海嘉定县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掘了一个明代的董姓墓,居然发现这个墓里还保存着16种明代成化年间刊印的说唱词话刊本,其中一本是《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传》。① 这本词话是这样说包拯身世的—— 包拯生于庐州城外十八里凤凰桥畔小包村,父名“包十万”,广有田产钱财。包拯排行第三,生下来时“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包十万即叫家人将他抱去淹死,幸赖长嫂救下。包拯长到十岁,包十万便让他去放牛;十五岁那年大年三十,还被差去耕田。南方太白金星化为算命先生,告知他是文曲星,将来必定做官荣贵。包拯十分欢喜,回家后就求嫂嫂让他读书。三年后包拯进京赴考,无处安身,被烟花巷中张行首收留,与他结为兄妹,攻习书文。包拯二十九岁考中状元,授定远知县。他微服回家,父亲不相信他已得官,仍差他到南庄割麦,直到定远县公差来迎接新县令,包拯才亮出真情。赴任定远后,他弹劾了贪财爱宝的张转运使,被王丞相保荐为开封府尹。 各位看官,哪怕是小朋友,看了这段词话,估计都要笑得喷出口水来。 我们先不批评。这本词话肯定是要唱出来、演出来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话剧和舞台剧,但那时只有戏剧和说唱。舞台不大,布景简单,要吸引人看戏,全靠唱和动作,只有编得极尽夸张才会有人看啊。 包拯的父亲如果活过来,看到这本词话,不气得冒烟才怪。而丑模丑样的包拯,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15岁才读书,和烟花巷里的人结为兄妹,这已经很不堪了,居然还能考中状元。状元就那么好考?全国三千举子三年考一回,头名才叫状元。过去,有几个15岁读书然后考中状元的? 这本词话里只有两处是真实的:包拯的确是家里的老三,他也的确是在29岁那年考中进士的。 但这本离奇的词话居然在民间很受欢迎。后来那些关于包拯身世的故事都源于此,如《龙图公案》卷首的《包待制出身源流》和清代的《龙图耳录》,都是在此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这些小说中的包拯基本上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长得丑,二是从小在家里被虐待,三是有个对他很好的嫂子。 千百年来人们乐此不疲地拿包拯来说事,反映老百姓内心对这个人物强烈的求知欲。有需求,便有产品应运而生,所以包拯剧、包拯判案便成了广受欢迎的大众文学。 单说包拯的身世吧,他父亲在他出生前十六年就中了进士。进士比现在的博士还难考。三年考一次,年龄不受限制,有从十几岁一路考下来,老了还在考的。而一旦考上,便什么都有了:铁饭碗、官阶、福利、免税指标、政治地位,等等。那些十年寒窗苦苦读书的学子,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而包氏父子都有幸实现了。在大宋时期的庐州府,三百多年间,也只有三十几人考中进士,合肥总计二十二人。① 包拯的祖父名叫包士通,是位乡村塾师。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少年时随父亲读私塾,是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包拯出生时,其父亲大约41岁,是位标准的中年大叔,且有官职在身。包令仪一生共育有三子,但二子早逝,只有包拯活到成年,并留下后代。所以包拯不是贫家子,而是正宗的官家子弟。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清廉文化,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弘扬中国传统清廉文化,就不得不说到包拯。包拯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鲜活、值得传颂的故事;他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诠释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清官”的想象和追求。 这本书准确拿捏正说历史和传奇故事之间的度,巧妙构思,灵活取舍,运用轻松幽默、具有当代气息的白话语言对包拯的一生进行另类解读。这是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也是化繁为简,历史人物的当代演绎,带领读者认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