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晴空(禅修带你的心回家)

心如晴空(禅修带你的心回家)
作者: 明奘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2
折扣购买: 心如晴空(禅修带你的心回家)
ISBN: 9787507539295

作者简介

明奘法师,河北承德隆化人,1967年生,广州中山大学肄业。1995年在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座下出家,1996年在新加坡从净空老法师学习讲经。1999年冬从净慧老和尚座下接法,传承中国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脉。1998年参与创办河北省佛学院并担任首任教务长。 多次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各大高校讲座,其参与组织策划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十五届,受到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与好评。 明奘法师现任:新加坡《佛陀教育》杂志主编,马来西亚《福报》杂志专栏作家,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禅》杂志编委会编委,昆明佛学会慈悲关怀委员会主席,陕诬师范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禅学社导师顾问,河北秦皇岛青龙县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秦皇岛青龙祖山望海禅寺住持,云南玉溪释迦文化静享园园长,云南安宁八街三和寺住持,北京怀柔朝阳寺住持,浙江嘉兴南湖石佛寺筹建处主任,浙江嘉兴石佛禅修中心创始人,国际善地禅修中心创始人、导师。

内容简介

佛教的四信 一般说起信佛、信法、信僧,可是我们目视耳闻的 所谓对“三宝”的信心和信仰,若以正法来鉴定,则不 是很智慧的,甚至带有一种迷信色彩。我们强调“四 信”:第一信真如,第二信佛,第三信法,第四信僧,以 此来建立对佛法的真正信心。 为什么第一要信真如?佛法与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 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其他宗教说“上 帝”也好,“真主”也好,其他的“神”也好,都说只 有一个,他全知全能,安排、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切,我 们信仰他,死后就随他去“天堂”,不信仰他,哪怕我们 在世间是十全十美的人,死后也要受到惩罚。但佛法不 是这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刚刚成道时三叹说: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 想执着不能证得。”佛陀发现的是什么?大地一切众生, 皆具有和如来、佛、觉者一样的本质、特性、功能,只 是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们是什么?就是“迷惑的佛”。“佛”是什么?就 是觉醒的人,差别在此。打个比方:我们都是矿石,都 含着纯金,只是因为没有经过加工和打造,所以我们是 矿石,而不是顽石,是蕴含了真金和宝藏的矿石。马鸣 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信成就处,佛祖现成。” 一切现成,真是如此!禅宗讲“不依佛法僧、不依身口 意、不依心意识”,那么依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独立不 倚,与觉者不二的觉性和决心来修行。修净土法门也是 一样。《大乘无量寿经》中最根本的既不是四十八愿也不 是其他,而是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做佛。这种信仰 建立起来了,尽管自己还没醒觉过来,对佛法的正法还 没有圆满了解,也不知如何具体正修、正行、正实践, 却已经没有什么忧虑与恐惧了。 然后,下一步信仰的是佛。在不知道真如本性的情 况下信佛,很可能把佛当作教主,类似于其他教派的神, 主宰我们的一切。佛不是我们的教主,而是我们的导师, 是长者,充满智慧慈祥的、对生命有情有着无尽怜爱的 长者。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真正的实相,不是假象。实 实在在的法理,并不是他创造的。佛法说,世界、我们 的人心、肉身、生存环境,都是缘起而来。生命本身由 业力而来,生命所依存的外在空间也是由于我们的共业 所感而来、缘起而来,不是佛创造的。我们对他的信仰 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是同我们在一起的。“佛法在世 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就在 世间上,同我的生命,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佛是一 个大觉者,充满智慧和慈悲,谁不想身边的人都具备这 种慈悲与智慧,充满对生命的怜爱,对他人的怜爱,对 生存空间的怜爱。这样的态度不仅是佛教徒应有的,是 所有人都应该有的。所以佛是“三界导师,人天慈父”。 把佛陀推向了极乐,放在高高的天上,只成为佛教徒的 专利,把他同世间隔离了,这不是佛陀的关怀。 第三个要信的是法。法,初步看就是三藏十二部, 但是那只是承载、记录、传播法的工具,本身并不代表 法。三藏十二部被我倒背如流,如数家珍,可也仍然仅 仅是在记忆中流过,同我的生命有什么瓜葛,同我生存 质量的提升又有什么关联?真正的法只有在我们的心里 面,佛法的一切道理在我们心的层面接受了、理解了, 然后由心推广身口二业,由身口二业再往上推,推到心 念精神层面,从生活感知的层面到理性的层面,从理性 的层面到悟性的层面,从悟性的层面到觉性的层面,从 觉性的层面到实证的层面。这几个层次逐步的法就成为 自己的,这时候我的身心的存在,所言所行自然都符合 法理。 法又分次第,有正的,有偏的,有顿的,有渐的, 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具有知识,能够了解根本教义 方法的时候,要接触最了义的、最根本的,不能浅尝辄 止,得少为足。要给自己提出高的、严的要求,让自己 向上提升,不要停留在表面上。当然对自己来说,找到 了让自己心安的法门,佛法中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已经 有了入处了,从禅宗的修行上来讲你已经入佛知见了。 第四个信仰的对象是僧。僧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 圣贤僧,一个是凡夫僧。圣贤僧就是我们看到庙里面的 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诸大菩萨,乃至佛陀的 十大弟子:迦叶、阿难、罗喉罗、舍利弗诸类的。这些 圣贤僧可能就和我们在一起,可是我们肉眼凡胎,可能 与他们面对面,一起吃饭共事我们也不知道,认不出来 的。因为圣贤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一定要脚踩莲花,端 身正坐,手持莲茎,左手拿接引的莲台,坐下文殊菩萨 的青狮,普贤菩萨的大象,观音菩萨脚下踩的鳌……这 都不一定,也许昨天骂过我们的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 圣贤僧我们现在很难见到,我们现在要信仰的主要是凡 夫僧,就是现在能够看到的这些僧。 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这四个是一体的, 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心灵的问题,烦恼一旦断除, 智慧就出现了,这两者是当下的、是同步的、是直接的、 是没有过程的,当你体会到一些道理时而自然现前的, 也就是无师智、自然智。你会体会到学佛原来是这样快 乐美妙,然后才知道,佛法给了我们一个欣赏生活、拥 抱生活的角度! P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