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

苍生大医
作者: 李琭璐 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9.70
折扣购买: 苍生大医
ISBN: 9787530223482

作者简介

李琭璐,女,1987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现为农民日报社记者。

13岁开始发表文章,累计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有多篇报告文学作品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等编写的年度报告文学选集。多部作品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等。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中国失踪儿童家庭的忧与盼》正在影视转化中。



内容简介

2017年,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是云梦秦简。这件文物全名为《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正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上报的事。

某里的里正甲送来该里士兵丙,报告说:“我怀疑他是麻风病,就将他送到这来了。”官员讯问丙,丙供述说:“我在三岁时得了疮,眉毛脱落了,不知道是啥病,我没有其他过错。”官员命医生丁进行检验,丁检验后,报告说:“丙没有眉毛,鼻梁都断了,鼻腔已坏,探刺到他的鼻孔,不打喷嚏,臂肘和膝部明显畸形,两脚不能正常行走,有溃烂的地方一处,手上没有汗毛,叫他呼喊,声音非常嘶哑,经诊断是麻风病。”

这个病人后来如何不得而知,但在《法律答问》篇中,明确写了当时对得了麻风病的犯人的处置措施:

1.问:麻风病人犯罪,应判死刑,死刑该怎样执行?答:活着投入水中淹死。

2.问:甲犯罪了,应被罚去修城墙,尚未判决,现在甲得了麻风病,甲应如何论处?答:应迁往麻风病隔离区居住。

李桓英较少看电视,尤其不喜欢看电视剧,觉得浪费时间,她最爱看的是《动物世界》和历史文化类节目。那一期《国家宝藏》提到了麻风病,李桓英不仅仔细看了,还推荐给所里同事。

同事看了之后,她照例要大家谈一下观后感。有人说:“秦代的人已经对麻风病人很歧视了。”李桓英立即说:“不对。”见大家都不作声,像有点不服气的样子,李桓英继续说:“我们千万不能用后来的观念来套前人。从这个史料里面,我们不仅不能读出歧视,反而能看出,当时的人对麻风病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了。”“不见得吧,那怎么还把麻风病人投入水中淹死呢?”有人质疑。李桓英笑了一下,对年轻人,她不像年轻时那么严厉了,而是多了几分慈爱。“要看清楚,那是对犯了死罪的麻风病人的处罚。”李桓英正色道,“这可和后来的人把麻风病人骗到偏远地方,集体处决完全不同。”“噢,还真没注意到这一点。”年轻人恍然大悟。

作为常跟麻风病打交道的人,这一屋子的人都很熟悉近代以来麻风病人的痛苦遭遇,尤其是民国时发生的几次集体处决麻风病人的恶劣事件。

趁这个机会,李桓英又给同事普及了麻风病被逐渐污名化的历史。原来,古人对麻风病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至少在宋代之前,人们普遍对麻风病还没有特殊对待,而主要是把它看作众多传染性疾病之一。

唐宋时有不少名人都有麻风病的症状,但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社交活动,并没有被社会完全遗弃,有不少诗文可为佐证。

近代以来对麻风病的污名化,一方面来自传统偏见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人把中国人看作“东亚病夫”,而麻风病则被看作落后国家的人所患的一种典型疾病。所以,这是一种带有隐喻性质的疾病。

大家不由得佩服起李桓英。李桓英则摆摆手,说自己不过是看了一些研究文章,在这里现学现卖罢了。“我们要对麻风病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就不至于被世俗的意见遮蔽了双眼,人云亦云了。”李桓英补充。

虽然麻风病人在历史上并不是总被歧视,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歧视与麻风病如影随形。李桓英与麻风病抗争的历史,也是她与歧视这个影子抗争的历史。


★新中国战胜麻风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自美归国,以现代技术治*愈古老疾*病,以中国经验造福世界的传奇人生经历

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奋斗。?——李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