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去来

十年去来
作者: 林谷芳//孙小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十年去来
ISBN: 9787100162326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孙小宁,资深媒体人。读书,旅行,阅人,阅世。出版电影随笔集《看得见风景 望不见爱情》(2013)、《印心》(2016)。散文《滇西笔记》获第六届(2014)在场主义散文奖。

内容简介

一、两岸大格局的作品还没有产生 孙:听您谈了这么多两岸文化的思考,但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对两岸艺术作品的看法上。您经常说,希望有人能写出大的作品,面向整个华人世界的。但我似乎有一个直觉,两岸目前还没有什么作品达到您的期许。 林:两岸文化交流在增多,也互相知晓对方的大家,但确实,堪称大的历史作品却仍然没有产生。 孙:这个您指的是…… 林:就是两岸文化人还没有跳脱出自己的格局,因而就没有一种大格局的当代史诗产生。比如没有人写一个家族40年分隔两岸的变迁,碰触到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基底、生命的本质处境…… 孙:都没有吗?两岸可都不缺有功力的作家啊。不过说到写史诗,我是发现,大陆作家喜欢写古代题材,觉得自由度大一些。当代史诗,普遍觉得不太好写。而且,一说史诗,总有人觉得这样的题材沉重。现在整个社会已不是80年代的文学社会了,都说进入世俗的狂欢,写那么长,那么厚重,到底有多少人看。估计写作者都有这样的暗自发问。 林:史诗谈的是时空中的人性,不一定就负载沉重,也不一定直指崇高。我只是觉得这是个该产生史诗的时代,没有史诗多少有些荒谬。试想有哪一时代如我们这样,中国被分隔?又有哪个时代,有这么多的政治移民?同文同种的文化,被分隔开来,形成自己的轨迹?没有,所以总该有人记录!这个时代最特殊的境遇竟然就这么空白着,那知识分子起着什么作用?!写史诗就沉重吗?我个人倒以为,笔力雄健且有历史观瞻者,可以把它写得牵动人心,同时纾解真正的沉重。 孙:纾解? 林:举“9?11”的例子,灾难发生之后,美国人心灵受到了重创,他们就让那些亲历者一直诉说“9?11”,最终大家反因之得以摆脱此事的阴影。还有台湾“9?21”大地震,两千多人丧生,最先,大家不希望他们再去谈这些伤心事,免得碰触伤痕,许多人却因此得了忧郁症。后来大家鼓励当事者诉说,他们才由此获得救赎。卢梭写《忏悔录》就是告解嘛!而我们这时代的救赎在哪里? 孙:我们时代的救赎与诉说者都变成了那些美女作家,呵呵……大家都力图避免沉重,以免不合时宜。而且,从客观环境来说,能从这么深的层面去写历史小说,对两岸作家来说,都是难点。大陆当然不乏有历史感的作家,但毕竟有地域时代之限,涉及海峡两岸,经验不允许。台湾早期的作家白先勇倒是两个地方都生活过的,但他生活的阶层又始终有些特殊…… 林:是,他毕竟是世家,且因为个人的生命气质,写出的东西美则美矣,要作为历史小说来看,总还少些大气。只能体现那个时代那样一些人的生活。而我们所要求的作品的“大”,是不仅要求作家的生活体验,更要富于同情心。人有同情心才会大。什么叫同情?那就是将大家放在最基底的生命处境中同其情缘,对生命有一种深切的关怀和深刻的触动,这样才能大。在两岸之间,找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并不难,40年的分隔,中间有多少流离失所?故事不知精彩多少,何况台湾大陆,始终还藕断丝连。 孙:但您说的当代史诗就一定是关于两岸的吗? 林:不全然。看你将“当代”一词如何定义。两岸所以分隔,往前延伸还有抗战、民国时期的种种原因,而这段历史,在大陆,更可以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屈辱,在台湾,甲午战争则是个关键。但即便不说得那么远,就从抗战或民国写起,生命在那大时代的转折取舍,无论是个人、家族、党派,其可以予人深思喟叹者正多矣!而写,也不一定须在两岸间穿梭,即便就只写大陆或台湾,也仍然可以映照出大时代,也仍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更同理心地看待大时代下的生命。 没有历史的回溯,人都活得太现实、太当下,失去了参考坐标。你就会觉得前一代人的牺牲是应该的,后一代人的享福也是应该的。生命一旦什么都是应该的时候,就缺乏反省性、深刻性。 孙:不只局限于文学吧?影视算不算? 林:当然,准确说,有叙述就可以书写当代史诗。 孙:说到影视,我想到了台湾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写到了“2?28”,还写到了台湾历史的变迁,也应该算当代的史诗了吧? 林:《好男好女》触及台湾人的认同问题,代表了一定时代的情绪!看《悲情城市》我也感动,尤其他用印刷体打出××年××月时,很白描的方式,冷冷的,我很喜欢。但后来他的作品毕竟太个人化,例如那么喜欢长镜头…… 孙:大家觉得那就是他的风格。大师都是自有风格。 林:是大师,但形式风格太强,有时也就凌越了内容的呈现,不过,这话题复杂。回到他拍的内容,他诉说“2?28”,但比这更大的呢? 孙:是说他的格局还不够大? 林:《悲情城市》是很好,它可能更牵动台湾人的心,而作品的确也与创作者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但我更想问,牵动两岸人心的作品在哪儿? 以中国文化基底,细述两岸交流发展;持禅者观照之心,梳理民众复杂心绪。本书是较早以台湾学者的眼光看待大陆社会及两岸文化交流的图书。林谷芳先生也是《东方之子》栏目较早采访的台湾人士之一。本书通过访谈形式对1988年两岸开放以来林谷芳先生的大陆行做了回顾,谈话涉及文化主体认同、改革大潮中的乡村、民族融合、城市现代化、两岸艺术交流、文化传承、宗教等诸多话题,厘清两岸因发展历程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差异,对两岸人民交流时产生的心理误区做了澄清,希冀以中国文化为基底,以文化互通、民众互信为途径,建立两岸共同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