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50
折扣购买: 不惧老去——哲学伦理学视角下的老年关切
ISBN: 9787559869081
张容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外伦理学比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已出版学术专著《一种解释学的现代性话语: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叙事的自我》等。
什么是老年?多老才算老?这是我们讨论老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老年与一个社会的平均预期寿命有直接的关系,也与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有紧密的关联。如果以一个国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标准,那么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甚至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预期寿命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不同地区的人类预期寿命有显著区别,日本、中国香港和冰岛地区的平均寿命超过80岁,但塞拉利昂、赞比亚、斯威士兰等赤道以南国家的人均寿命在今天仍旧只有40岁。生活在战火纷飞、资源匮乏的年代与生活在安稳和平、衣食充足的年代,人们的预期寿命也会有很大区别。此外,社会福利政策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水平也会影响人口的平均寿命。一个社会向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医疗保健服务,老年人在社会中能够获得怎样的生活安排,交通和通信系统对老年人的可及性,社会允许或期望老年人进行哪些工作,以及年轻人如何在公共场所或私人场所对待老年人,都可能影响这个社会中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所以,“老年”有其社会性的维度。不是说对一个人的饮食营养、运动锻炼等习惯做出明智的选择就可以轻易改变或推迟衰老。虽然个人选择会对某些衰老方式产生影响,但大部分衰老过程由遗传因素、社会状况和塑造日常生活的公共政策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一个社会中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取决于社会力量,取决于这些社会力量能否向其公民提供健康的食物、可能的工作机会、足够的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老龄化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受环境、资源和社会关系深刻影响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活到老年,发挥何种功能,享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是由其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的深度和广度所决定的。 本书指出,除了将老年界定为衰老这种客体化的思路,我们还需探究看待老年的一种内在视角。根据前一种视角,衰老意味着疾病和丧失,它讲述的老年叙事过于悲观,相反,看待老年的哲学和伦理视角更能够肯定老年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本书还将尝试探讨在新兴技术条件下,老年人护理出现的新方式及其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以及超人类主义者以延长人类寿命来延缓衰老可能遭遇的伦理问题。本书还将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针对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伦理方案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