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经济学

交易经济学
作者: 王振营|责编:李晟月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2.80
折扣购买: 交易经济学
ISBN: 9787500175971

作者简介

王振营 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2016年,出版《交易经济学原理》,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以“中国学者挑战西方主流经济学”为题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内容简介

摘自前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的前言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美国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为什么不平等加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体,号称 “山巅之城”,一度被称为人类的“自由灯塔”,为什么经济体制会失败?美国经 济体制曾经被美国政治学家福山认为是人类社会几近完美的终极性体制,如果 它会失败,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成功的? 在当今世界上,尽管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早已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健康 发展的沉疴顽疾,但在主流经济理论有关均衡理论的精致模型里,却很难找到 有关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系统论证。事实上,令人们困惑的经济学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交易系统最终演化的结局是什么?人类社会是否能够永远保持增长? 这些问题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终极之问。 经济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向人们表明,主流经济理论并不是已经完备的理论 体系,甚至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经济问题也都无法给出回应。这就说明,主流经济学的视角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还应当存在其他不同的观察视角。通过选择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经济学知识。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曾警告人们,不要让自由主 义的政治经济学蒙蔽了眼睛,单一视角是危险的。他说:“当一种看问题的方式 如此自信地一往无前时,那就已经有落入幻觉的危险,即高估了自己这种视角 的重要性,尤其是把一种只具有相当限定性的视角当成了唯一的视角。”今天看来,马克斯·韦伯的警告对经济学家们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交易经济学以交易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交易概念的拓展,将人类社会所有经济活动整合到交易系统中;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作为交易主体行为的基本 假设,以交易主体在不完全信息背景下的有限理性作为前提,揭示了交易系统的不稳定性特征和交易势两极分化的天然倾向;揭示出自由市场制度下,市场“无形之手”不可能长期维持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缺少政府参与和制度约束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市场垄断、法律和正义被操控等社会 沉疴。 交易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主流经济学对交易系统的 研究着重于运行机制;交易经济学的研究着重于演化规律。两者在时间维度上各有侧重,从而构成了有关交易系统的完整图景。从整个人类经济社会演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的时间维度属于短观范畴,理论分析是在经济结构 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的注意力聚焦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交易经济学着眼于交易系统大尺度的演化进程,属于远观理论范畴。作为以人类经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交易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分别对交易系统在 不同时间维度上进行研究,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应用方面,主流理论在分析、预测市场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能够通过众多经济变量的逻辑关系构建起精确的、涵义清晰的经济模型,对于理解经济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方便。交易经济学的优势在于揭示交易系统的基本特 征以及推动交易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和机理,包括交易系统稳定性问题、交易系统两极分化的演化趋势问题、交易级联形成的内在成因以及交易态在交易系统中如何相变以及传播扩散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 对于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府管制实现社会稳定、和谐、高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些问题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中却没有作为重点。 交易经济学并非仅仅提供处理复杂经济现象的方法论,而是构建了完整的经济演化理论体系。交易经济学对交易系统的五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交易系统的紧致性维度。用于描述交易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强度。紧致性具有很强的演化特性,伴随着交易系统持续演进,交易系统的 紧致性呈上升增强趋势。交易系统紧致性增强,意味着交易系统的非线性特 征得到强化,线性理论在描述、分析具有强紧致性的交易系统遇到的困难更 为突出。二是交易系统的网络状结构维度。多层次复杂的内部结构是所有复杂系统存在的基础,交易系统作为超复杂系统同样不能例外,交易系统的内 部结构呈现网络状,这种网状结构我们称为“交易网络”。交易网络具有复杂的聚合结构、链接结构和时限结构。交易网络是交易经济学研究交易系统的基本工具,通过对交易网络上交易社区的研究,揭示出在交易系统内部,交易主体与整个交易系统实现链接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出个体与环境的信 息交换机制。三是交易系统的交易势分布结构维度。交易势是对交易主体在 交易网络上重要性的量化描述。交易经济学接受无处不在的差别现实,将交易主体的差异化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揭示出伴随着交易系统的演化,交易势分布向两极化方向发展,交易主体存在优势积累现象,在交易系统演化的 大尺度上,边际收益递增处于主导地位。四是交易系统的交易态分布结构维度。交易状态是交易主体的重要交易特征,在交易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交易系统的交易态分布,将直接影响交易网络的循环率水平,最终成为影响经 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处于交易网络上的交易主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 交易流、信息流的影响和制约,交易主体的交易态既是网络环境的结果,又是引发网络环境改变的动力。交易态在交易网络上传播、扩散,形成交易网 络交易态分布演化的节奏,在交易系统运行中以经济周期样貌呈现出来。五 是交易系统的交易空间结构维度。交易系统的每个交易主体都有属于自己的 交易空间,交易空间的大小反映了交易主体在交易系统中的地位,交易空间 越大,表明交易主体的地位在交易系统中的地位越高。这种由交易主体的交 易空间定义的空间分布结构随着交易系统的演化持续不断地调整改变,有些 交易主体的交易空间不断扩张,而另一些交易主体的交易空间则会持续收缩。交易空间不同的演化态势构成了交易系统演化的生动画卷。 在对交易系统特征的挖掘方面,我们深入讨论了交易系统均衡的内在机制 以及诱发交易系统偏离均衡的各种成因。研究发现,交易系统具有自发偏离均 衡的动因,交易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交易活动中不断更新和重构。交易约束持续变化,这就决定了交易主体在每个时间步上的占优策略必然发生改变。大量交易主体同时实现占优策略的完美匹配,仅仅是无数种概率事件中的一种,属 于小概率事件。由此可见,处在完美曲线上运行属于交易系统的非常态,而偏 离均衡才是交易系统的常态。研究同时发现,交易系统自发回归均衡的能力是 有限的。当交易系统的有效匹配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交易系统便丧失了自发 调节的能力,形成极点驻留现象。交易系统属于弱稳定系统,其稳定性非常脆 弱,均衡局面极易被打破。 交易系统并不完美,存在天然的缺陷。由于交易系统的自发极化倾向,自由竞争的结果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更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不可能仅仅依靠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市场体制实现其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经过对交易系统多维度、大视角的研究基础上,交易经济学采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分别构造了经济周期模型、经济增长模型和交易定价模型。在这些主流经济学深耕的领域,交易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知空间,增进了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深度。 交易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经济运行图景:交易网络将数量众多的交易主体联系起来构成交易系统,无数交易主体持续不断的逐利行为推动着交易系统演化,以实现其在资源配置功能和交易效率两方面的增强;而交易系统的演化反过来又重塑了交易主体,迫使其在行为和内部组织两方面及时调整以适应交易系统的新变化。交易经济学以预期收益最大化原理为起点、 以演化博弈论为工具,全面地描述了交易主体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行为特征。 揭示了交易系统从简单的交易社区到复杂的分层结构、相位结构和聚合结构 的演化过程。完整地展现了“简单产生复杂”的逻辑过程,这是交易经济学 的重要学术贡献。 坦率地讲,交易经济学并没有发现令人吃惊的“经济真相”,无论是交易系 统的弱稳定特征,还是均衡态与帕累托最优的背离,在主流经济理论或不同流 派的理论中均有所涉及。从这个角度来讲,交易经济学几乎算不上新的理论。与主流经济学有所不同的是,交易经济学以交易的视角对交易系统进行系统研 究,以不同的逻辑路径得到了众多已有的结论,这些结论原本分散在不同的学 术流派或主流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学科中。在交易经济学的视野下,出现了逻辑一致性更强、更为自然明了的认知图景。 交易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以演化的视角考察了交易系统演化的过程以 及终极结果。这种全域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整体趋势。经过细致的逻辑论证,交易经济学证明了“完美经济制度不存在”的结论。证明了任何经济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不断改革、优化,对基本制度进行修正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持续维护交易系统健康稳定运行。交易经济学不可能定律 从根本上破除了人们寻找完美经济制度的幻想,破除了人们通过构建完美制度, 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社会发展可能出现问题的幻想。 《交易经济学》是《交易经济学原理》的姊妹篇,两书各有侧重。《交易经济学原理》侧重于交易经济学的思想理念,侧重于对经济系统及经济现象 的哲学思考以及交易经济学概念体系的构建,具有涵盖广阔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交易经济学理论的缘起。《交易经济学》则侧重于量化分析和论证,侧重于理论架构的严谨性,是交易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化。在方法上,《交易经济学》广泛采用博弈论方法,包括论证分析和模型构建。博弈论的广泛使用强化了交易经济学理论的微观分析基础,使交易经济学具有更为坚实的现实根基。 《交易经济学》对《交易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提炼,力图做到在概念使用上更加精简、在逻辑上更为严谨,删减了与逻辑主线关系不甚密切、缺少后期应用场景的概念;调整了交易势的含义,将交易势概念应用于衡量交易主体的竞争能力,不再应用于交易强度衡量。 1.系统介绍经济学新理论 本书是有关经济学新理论——交易经济学的系统介绍性论著。交易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书构建出复杂经济学的全新范式,构造了交易网络环境下交易主体相互作用模型——交易方程——为分析非线性复杂经济现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揭示了交易系统两极分化的内在机制,构造了内涵丰富的交易系统演化方程,揭示出经济增长、经济金融化、分配制度与交易势极化的关联关系,给出了对诸多“特异”经济现象的全新解释,提出了“交易环”概念,并构造了交易环当量方程,揭示出交易系统涨落的内在机制。 2.作者为经济学金融领域权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曾出版中英文版本《交易经济学原理》,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3.名家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上海财经大学持聘教授田国强、《新资本论》《新经济学》作者向松祚 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