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售价: 42.8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精)
ISBN: 9787552009651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从事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博士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伍娜:自由撰稿人,长期为《父母必读》《父母世界》《我和宝贝》《好主妇》《妈咪宝贝》《菁》等多家育儿杂志供稿。现供职于游戏力工作室。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 的分离。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 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 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 理营养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这件事情上,妈妈 的作用大过爸爸,因为孩子分离的主要对象是妈妈。 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很自然地走过这个分离 期,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 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 ,很难心平气和,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 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 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 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 后再面对孩子。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 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 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 感的最好来源。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时不 时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地抱起 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 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 ,你就陪他一起玩。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 ,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 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 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 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 立的人。 相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很好, 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 的时候,孩子一来她却说,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 奶。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 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 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那么大 需求,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 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 ,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 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 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 的头几年里,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 衣角,到了要上学的时候,抱着门不肯出去,都是因 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 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 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 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那他自然就害怕 分离、无法独立。 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养孩子最头疼的时期——可怕 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 ,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 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 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 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 独立。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 :“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 “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 ,大胆放手。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 而坚持”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 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是指当我 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 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 认同。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 。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 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 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 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 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 子。 P6-P8 学会喂给孩子“心理营养”,真正实现育儿轻松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岁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超过十年时间,一万多个个案,全部以“心理营养”为核心,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第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经过十多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后,2001年,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一个人7岁前,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亲开始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了滋养,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