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单语语文词典微观结构对比研究

汉英单语语文词典微观结构对比研究
作者: 于屏方//谭景春|责编:常春娥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7.40
折扣购买: 汉英单语语文词典微观结构对比研究
ISBN: 9787030663849

作者简介

于屏方,女,山东烟台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博士后项目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50余篇,近半数被核心数据库检索收录。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本书的研究属于对比词典学的范畴,旨在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描写、分析和对比《简明牛津词典》第1-12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微观结构中语义述题部分的呈现、调整及其发展变化。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理据与主体框架如下。
  第一节 研究内容
  语文词典是指以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工具书。在世界词典编纂场景中,语文词典编纂具有悠久的历史。库克(Quirk,1973:76-88)指出:“(语文)词典是语言的圣经,并且是语言的唯一圣经。”可见,词典总是与实用性相联系的。语文词典是相关语言社团成员或语言学习者重要的查考工具,对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程度的引领作用。因此,对语文词典的研究一直是词典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
  从篇章词典学的视角看,词典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篇,其相关部件在词典文本中互为依存又彼此制约,因此词典文本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这就形成豪斯曼和威甘德所说的词典结构框架(structural frame)(Hausmann & Wiegand,1989:328-360)。在词典结构观的视角下,词典结构框架的两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词典宏观结构与词典微观结构。其中,前者关注的是词典的收词立目,与词条左项相关;后者关注的是对词典立目单位语义、语法、语用信息的阐释,与词条右项相关。宏观结构形成了词典文本的基本框架,微观结构则是对词典基本框架进行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信息的充实,是词典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
  词典微观结构也叫词条结构,是词典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豪斯曼和威甘德(Hausmann & Wiegand,1989:344)认为:“微观结构是一种有序的结构,由具有相同功能的项目类别(classes of items)组成。”词典微观结构中的项目类别具有明显的板块特点,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词典微观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微观结构是词典文本信息表征的主体,分为形式述题和语义述题两部分,前者注重语言符号的形式特征,后者注重内容和用法。词典微观结构内部各成分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同时各成分之间也相互联系。
  本书秉承理论词典学中的词典结构观,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简明牛津词典》第1版到最新版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多维度、同层次的历时比较与共时对比。
  第二节 研究理据
  一、国外词典学界关于《简明牛津词典》的相关研究
  《简明牛津词典》第1版于1911年问世,评论界对其评价非常正面。波奇菲尔德(Burchfield,1979)论述了《简明牛津词典》初版的编纂者福勒兄弟在语法学与词典学方面的重要成就,赞誉之词颇多。综合起来,评论界的主要观点是,《简明牛津词典》注重对常用词的处理;释义丰富;提供大量的用法信息;全面分析词源信息;收录大量习语;大量使用缩略形式和各种符号,释义用词极为精简。主要的不足在于,由于信息的密集编排,且很多信息交叉混杂,用户信息查询较困难;释义中“简而不明”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但是,尽管如此,正如第8版的主编艾伦(Allen,1986)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部通用型的现代英语词典,《简明牛津词典》第1版“在65年间畅销不衰,而且第2-4版没有做任何重大的调整,实在让人惊叹”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因为《简明牛津词典》的编纂达到了当时的中型语文词典的领先水平;二是因为《简明牛津词典》第1版出版之后,欧洲局势动荡,战争频发,直接影响了词典修订的正常进行。
  在《当代词典学导论》(Modern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中,贝朗(Béjoint,2000)分析了英语国家的词典观,将《简明牛津词典》归入传统语文词典的范畴 ,并指出英语传统语文词典的四个特征:收录主体为语文性词条;解码功能突出,为解读文学作品服务;多采用引例 的形式;以英式英语为主。《简明牛津词典》是英语传统语文词典的典范代表。
  卡明斯卡(Kamińska,2014)从词典考古学的视角,对《简明牛津词典》第1-11版(1911—2004)近100年的编纂情况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并从10个方面对《简明牛津词典》的11个版次进行纵向对比,这10个方面分别是:词典外件(outside matter)、词汇的选择(selection of vocabulary)、词条的安排和形式(arrangement and form of entries)、词典释义、义项切分与排列、聚合与组合信息、词源、读音、用法标签以及各版的主导性功能。卡明斯卡采取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从纵向的角度,描写、分析了《简明牛津词典》各个版次的发展、调整和优化。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外词典学界对《简明牛津词典》相关版次进行的最为系统的版次对比研究。其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涉及词典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总体结构三大方面,侧重对各版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不太深入。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专项研究是对《简明牛津词典》某一(几)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和分析。比如麦卡洛克(Mcculloch)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简明牛津词典》中部分释义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和心理表达(mental presentation)问题。史蒂文森和韦特(Stevenson & Waite,2011)则分析了网络时代中《简明牛津词典》纸质版与电子版的一揽子发行对词典用户信息检索产生的影响等。这种类型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新理论、新技术在传统语文词典中的体现。
  总体上,国外词典学界对《简明牛津词典》的研究兴趣明显比不上对其母本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的研究兴趣。这一方面可能与《牛津英语词典》在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编纂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牛津英语词典》是很多英语语文词典—包括《简明牛津词典》—的母本词典有关,显然对母本词典的研究能从源头上解释很多问题。但是,随着词典类型的细化、词典文本自身的发展以及目标用户群的调整,《简明牛津词典》后续版本与《牛津英语词典》之间的差异逐步增大。尤其是到了第10版,《简明牛津词典》的母本词典由《牛津英语词典》调整为《新牛津英语词典》,二者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简明牛津词典》后续版本需要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二、国内词典学界关于《现代汉语词典》与《简明牛津词典》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现代汉语词典》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专门以《现代汉语词典》为研究对象的专辑有三部,分别是吕叔湘、胡绳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及韩敬体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上述专辑对《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除了描写和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在现代汉语语文词典编纂中的贡献,研究者也零星提出《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国内学界对《现代汉语词典》的研究力度大、研究范围广,以至于有学者倡议成立“现汉学”专项研究(苏新春,2007)。笔者以“篇名”为检索参数,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检索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从1980年开始,截至2018年5月31日,国内学界相关研究达1300余篇。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分类,主要涉及《现代汉语词典》某一具体版次的相关研究,或者是《现代汉语词典》相关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或者是《现代汉语词典》与其他汉语语文词典或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从具体研究问题上进行分类,相关研究涉及语文词典收词立目、注音、义项设置、释义、配例设置、词类标注等方面,范围极为广泛。但是,尽管相关研究数量较多,论题较广,但大部分研究要么是通过枚举法,对词典收词立目、释义、配例等主要方面逐一论述,因此难免泛泛而论;要么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对词典文本内部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关注不够,缺乏全局性的视野。
  与对《现代汉语词典》极高的关注度相比,国内词典学界对《简明牛津词典》的关注度不高 ,这与《简明牛津词典》作为《现代汉语词典》参考词典之一的地位不相符合。笔者以“篇名”为检索参数,以“简明牛津”作为检索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从1980年开始,截至2017年12月,国内学界针对《简明牛津词典》展开的相关研究文章仅有11篇,其中,评介性的文章有9篇。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和《简明牛津词典》的对比研究只有张焱(2008)这篇文章,该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简明牛津词典》第10版修订本中的形容词释义进行了对比研究。
  除期刊文章之外,也有少数学者在其著述中对《简明牛津词典》的某些版本或某些特征进行分析。比如李荫华(1985)在《英语词典初探》的第六章中,专门论述了《简明牛津词典》第1-6版的特点,以及自第6版之后出现的由规定主义转向描写主义的特征。陶原珂(2004)在《词位与释义》中对《说文解字》《简明牛津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词位系统与相关释义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词位与释义之间关系紧密—汉、英语构词特点决定了相关释义,释义体例也决定了词位的相关关系和释义模式。该书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语言单位的构词特点对释义的影响,偏重理论构建与分析,对两部词典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亟待增强。杨金华(2012)在《语文词典比较研究初探》中,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了历时性的版本研究,涉及收词、立目、词类以及释义等多个维度的问题,较少涉及对共时平面的对比。于屏方等(2014)对英、日、法、汉语文词典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分析,其中英语语文词典与汉语语文词典的代表为《简明牛津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因为涉及四种语言中的语文词典,该书主要采取共时性的平行比对视角,并没有对《简明牛津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进行相关版本之间的系统性、历时性比较。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以及本书的着力之处
  于屏方和杜家利(2016)以《国际词典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为封闭域,对其自1988年创刊到2014年所刊载的词典对比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国际词典学界的词典对比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词典对比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尤其是“英语中心”特点,研究对象多为英语词典;二是词典对比研究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其研究热点是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间的对比,这与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习热潮紧密相关;三是汉外词典对比研究极为薄弱。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从《国际词典学》近五年所刊载的文章来看,国际词典学界更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语料库技术以及新媒介形式与词典编纂的结合,网络词典的编纂,以及专科术语词典的编纂等方面,对传统型词典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总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词典学研究,对《简明牛津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极为少见。张志毅(2012)认为,从人才、理论、辞书文本以及产业规模四方面综合来看,我们离辞书强国还有50年左右的距离。姑且不论其论断的精确性如何,但是,英语语文词典—包括学习词典—在世界词典编纂场景中的优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比词典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出不同词典之间的差异与差距,以期对目的词典进行优化。通常而言,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一般不会进行“下行”性的对比研究。客观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语文词典编纂的历史和现状,英语语文词典在世界词典编纂史上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汉、英语文词典对比研究工作不太可能由英语词典学界来完成,必然会由中国词典研究者完成。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秉承词典结构观,采用共时横向对比与历时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代表性的内向型通用语文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多维度、分层次、全方位的描写、分析和对比,以期在对比中发现两部词典相关版次的同与异、短与长,对汉语通用型语文词典的编纂提出优化建议。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总体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