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作者: 王小峰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ISBN: 9787549569021

作者简介

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作家。著有音乐随笔集《不是我点的火》《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博客文集《不许联想》《文化@私生活》;小说《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

内容简介

邓丽君和我们的一个时代 邓丽君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她的奇特之处在于, **特殊的政治背景发展出的不同文化轨迹在一个特定的 时空错位中交汇在一起,邓丽君恰恰出现在这个点上,于 是她成为那个精神匮乏年代的一道独特的佳肴,在争议中 完成了对大陆流行文化的影响。 今年(2005)是邓丽君去世十周年,当我们回头打量 这个已被时光拉远了距离的歌手时,会发现,从她身上折 射出来的时代印迹变得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这个特 殊的历史时期,邓丽君这个名字还可能被赋予一些*新的 意义。这个曾经被误解、误读的名字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还 原出她真实的一面:她是不同制度下同根文化的象征。上 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大陆的窗口打开时,**个走过来 的就是邻家女子邓丽君。当时,人们说不清楚,在没有“ 三通”的情况下,为什么在**文化还没有正式接触的时 候,她便不请自来?她的歌声眨眼间便传遍大江南北,她 到底有什么魔力? 当我们用时间的长镜头再次把焦点定在那个年代,也 许就会发现,恰恰是**间三十年隔离造成的经济、文化 上的泾渭分明,才给了邓丽君一个机会。 当一个柔美的女人,唱着甜美的歌曲来到我们眼前时 ,像是一场风雨吹打着我们的脸。经历了“**”的人, 在听到邓丽君的时候,只能有两种非此即彼的反应:喜欢 或憎恶。而这两种态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都已 经**超出了审美范围。邓丽君制造了那个年代**个观 念上的冲突,而**关系的敏感,又赋予了邓丽君些许政 治意味。随着**关系的缓和与大陆进入市场经济,人们 对邓丽君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慢慢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邓 丽君。 邓丽君的歌声遍及**有华人的地方,不管是在** 、香港,还是在东南亚、*本、北美,邓丽君给人留下的 是一个妩媚、甜美的标准中国女人形象。在他们看来,她 只是一个红歌星——一个唱歌好听的歌星而已。只有在中 国大陆,一些特殊原因才让她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文化 标志、一种潮流,一个那一代人心中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 。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单纯去看邓丽君的歌曲,同样可以 找到流行的理由。邓丽君在大陆广为流传的歌曲,恰恰是 她去*本发展之前的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特征,那 就是“很中国”、“很民族”。从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 流行歌曲到中国各地的民间小调甚至戏曲,不管它们是以 怎样的现代方式演绎,都带着浓厚的根源性。从这一点看 ,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邓丽君的演唱方式, 既有别于旧上海那批歌手的风尘与青涩,又不同于当时台 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她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 成*具中国文化特征的作品。民歌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源之 一,只有具备这样的根源,才会有真正的群众基础。** ,流行音乐变得丰富多彩却又都是昙花一现,只能说明,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流行文化离我们民族的根源越来越远 ,已经成为海市蜃楼般的浮云。所以,可以断言,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