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毛泽东诗传(插图本)(精)
ISBN: 9787514609783
曾珺,现就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要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档案管理、生平思想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2008年曾负责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国:1978—2008》的资料统筹工作。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引古论今》、《毛泽东百人交往丛书——外国友人篇》、《毛泽东百人交往丛书——文化名人篇》、《毛泽东书信背后的故事》、《毛泽东批示背后的故事》、《毛泽东思想年编》(合著)、《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纪实》(合著)等。
一、诗人出世 韶山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为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出 色的诗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岁的他写下了人 生中的第一首“诗”。 北纬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东经112度 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中国,湘潭,韶山。 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从 都城蒲坂(今陕西永济县西蒲州)出发南下巡视,一 路渡过黄河,穿过长江,跨过洞庭湖,再顺着碧波荡 漾的湘江一直往南,来到了湘潭。这里山清水秀,景 色宜人。舜帝深深为之吸引,遂命乐工奏起动听的“ 韶乐”助兴。美妙的音乐竟引来凤凰飞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韶山”,它所环 抱着的一块狭长谷地便是韶山冲。千百年来,韶山独 特的传奇色彩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到此登临山水,作诗 颂曲,更为韶山增添了几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纵览古今中外杰出的诗人,莫不是从小受到成长 地的文化熏陶,然后从民间和前人处汲取文化素材,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诗文风格的。韶山固有的地域文化 ,就对生长在这里的毛泽东日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后来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的毛泽东就诞生在这片诗乐山 水之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代建朝之初,毛氏始祖毛 太华随军远征云南,后又移居湖南湘乡县。他的两个 儿子成家之后又迁移到毗邻的湘潭县韶山冲居住,在 此定居务农。到毛泽东这一辈,毛氏已经在这里生活 了大约五百年。 毛泽东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母 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文七 妹的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距离韶 山冲仅十余华里。毛贻昌和文七妹对毛泽东的出生非 常重视。按照习俗,毛泽东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 父母盼望他有一个好前程,还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为他 占卜。毛泽东的八字中缺水,父亲给他取名泽东,字 咏芝(后改为润之)。 在毛泽东出生前,文七妹已经生过两个孩子,但 都夭折了。出于毛泽东平安长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 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认了一块巨石作干娘, 并给他取了个“石三伢子”的小名。据传,古时这里 有一只孽兽为害孩童,观音移来巨石镇压之,从此安 宁。当地人就将这块石头命名为“观音石”。文七妹 这种朴素的做法多少是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相吻合的,最终倒也颇显效果。此后,不但毛 泽东平安无事地长大了,她还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 生下了毛泽民和毛泽覃,并将他们养大。 少年毛泽东生活的韶山,其现实情况远比美丽的 历史传说要糟糕。和旧中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这里 也为贫穷、落后、愚昧所笼罩。这从当时流传在韶山 一带的两首民谣就可以看出来:“韶山冲,冲连冲, 十户人家九户穷;养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 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农民苦,农民苦 ,打下粮食交财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地里、 仓库里光。” 与寻常人家相比,毛泽东家里的经济状况算是很 好的。毛贻昌年轻时在外当了几年兵,眼界较为开阔 ,也善于经营。到毛泽东出生时,靠着贩牛和谷米生 意,他已经积攒下不少财富,算得上当地的一个财东 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像他 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商人。所以,除了让幼年毛泽东 帮助干一些农活外,毛贻昌还让他学会记账并作为一 项主要工作来做。 在旧中国,能靠着自身的艰苦奋斗积累下殷实家 底的,性格上多有一个共同点:精明能干,克勤克俭 。毛贻昌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他还希望自己的 孩子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对家中的长子毛泽 东,毛贻昌的要求自然更加严厉。以至于多年后毛泽 东回忆起父亲的严厉时,还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 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 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两个弟弟。”然而 ,这种严厉的教育也使毛泽东受益匪浅。他后来也说 :“他的严厉态度对我大概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 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毛泽东母亲的娘家在当地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 庭。文七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文氏家族中却不乏 一些通晓文墨的文化人。毛泽东更喜欢去文家消磨时 间。除了能享受到大人们更多的疼爱外,还有一个原 因就是他可以在当私塾老师的八舅文玉钦那里有一搭 没一搭地旁听一些“子曰”之类的圣贤之书。闲暇时 候,毛泽东喜欢和周围的小伙伴们玩耍,还常常惹出 一些乱子。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一个孩童尽情释 放自己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毛泽 东的许多诗词作品,大多不拘格式。其实创作上的随 性和毛泽东儿时的生活环境是有一定关联的。 1901年春节,八岁的毛泽东去外婆家拜年。看到 了挂龙灯、耍狮子的庆新年的热闹场面,他随即作了 生平第一首“诗”: 狮子眼鼓鼓,擦菜籽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这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顺口溜 。但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此时在他的思想中已经 朦胧出现了一种诗意的感觉。“诗”中提到的“擦菜 籽”,是湖南当地人自制的一种腌菜,用“擦菜籽” 和豆腐一起煮,是一道十分美味的菜肴。短短四句, 却也道出了过年时的热烈气氛和乡村少年的欢乐之情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