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作者: 南振中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ISBN: 9787516616062

作者简介

南振中,河南灵宝人。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新华社山东分社文教记者、农村记者;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社长。 1985年4月,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副总编辑;1986年1月,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1993年4月,担任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室总编辑。 1996年10月,当选第五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1年11月,当选第六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99年3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担任新华社总编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2013年4月,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984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1年11月,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他采编的新闻作品、撰写的新闻学论文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南振中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

“舍友”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写给赵宇同学的信 “卧谈会”是舍友交流的重要形式。舍友之间的 交流与共享,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融入集体,并有利于 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 赵宇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25本书。你能 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边读边思考,还注意记读 书笔记,这些做法应该坚持。 在答卷中你谈到:“我和身边人交流时发现,不 同的人看书所关注的焦点不同:喜欢思考的人总喜欢 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书中的每个文字;有浪漫情结的人 关注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较为敏感的人则留意一本 书的结构安排。这些习惯都不能用好坏评判,只要读 书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加以提升,都非常有用。 ”读了你这段描述,感受到了你同身边人交流时的喜 悦,也引发了我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舍友交流 ”的思考。 2014年5月16日,郑州大学网刊载了《“学霸宿 舍”再现郑州大学商学院》一文,报道商学院柳园2 号楼616宿舍4名女同学全部被国内高校研究生院录取 ;118宿舍4人也同时收到国外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录取 :通知书。无独有偶,2014年6月19日,中国江西网 刊文报道九江学院一男生宿舍6名学生全部考取名校 研究生的事迹。据九江学院官方网站介绍,6名学生 分别考取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 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舍友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督促 、相互激励。备考期间,有4位舍友在江西九江实习 ,他们同留在南昌的舍友每天通过电话或网络交流学 习心得。发现专业课视频、专业复习资料和好的学习 方法,舍友都会相互推荐,做到资源共享。这种学习 型宿舍文化使每个舍友都受到激励和感染,这种学习 氛围令人羡慕! 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大学生宿舍条件 不那么好,不仅没有电脑,而且为了节电,还规定了 晚上熄灯的时间。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舍友之间的 交流与沟通。有的大学生宿舍熄灯后要进行半个多小 时的卧谈,取名为“卧谈会”,话题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及专业课知识。这可以说是舍友交流的 初级形式。近几年,大学生宿舍硬件条件有所改善, 网络环境越来越好,在宿舍就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越 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宿舍当成“家”。在新形势下,可 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宿舍呢 ?四五个、六七个舍友,为达到共同目的,在学习上 相互配合、相互激励、互惠互补。有一位硕士研究生 告诉我,他们宿舍的同学合作交流的时间很多。在导 师张淑华老师的带领下,几个同门学生建立了“学习 型QQ群”,经常在群里分享一些观点和有参阅价值的 论文。这种方式可供你参考。在舍友合作学习的过程 中,你可以学会把自己融人群体,还会养成倾听和择 善而从的良好习惯。这种宿舍文化一旦形成,对每个 舍友都有好处。 半个世纪以前,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就 得益于这种宿舍文化氛围。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 者之后,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杨凤山、潘广武志 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学习和讨论哲学问题。有一次, 我们到济南千佛山下散步,边走边讨论“矛盾的转化 ”。我说:“既然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那么,对新闻工作不熟悉可以转化为比较 熟悉,不适应可以转化为基本适应,关键在于能不能 确定转化目标、把握转化方向、创造转化条件。”杨 凤山说:“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只干一种工作,懂得了 ‘转化规律’,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知道怎样去 熟悉它,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千佛山下的议论 使我们对“弱点转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千方百计创 造条件,促使弱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新闻工 作者成长的“杠杆”。掌握了这个“杠杆”,只要舍 得花费气力,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 点。这就是与“身边人”交流沟通受到的启发。 既 然你喜欢同“身边人”交流,而且已经从交流沟通中 受益,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舍友合作学习方面作一点 尝试呢?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P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