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作者: 舒童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8.90
折扣购买: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ISBN: 9787201181813

作者简介

舒童 心理学硕士,专注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和解读。从事图书撰写工作多年,曾参与编写多本指导父母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教育孩子的书籍,出版作品有《妈妈如何看穿孩子的小九九》《上班族妈妈教出好孩子》等。

内容简介

4.和妈妈对着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本来指的是恋爱中的男女受到父母的反对时会更加相爱。不过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越是反对孩子做某件事时,孩子做这件事的愿望可能就会越强烈。因此造成了孩子的逆反,看起来就好像总在跟父母对着干一样。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原本乖巧听话,但到了某一个时期,突然变得“逆反”起来,不愿再听父母的指挥,甚至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指东,他偏要朝西去;父母刚下一个指令,他的“不”就立刻脱口而出。要他别将水杯打翻,他偏偏要故意弄翻它;刚下过雨,告诉他别踩在水坑里,他偏挑有积水的地方走;让他穿好鞋再下床,他偏要光着脚丫在几个屋子间跑来跑去…… 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如此逆反呢?父母可能一时间接受不了,但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家之所以提出“禁果效应”,是建立在这样的研究结果之上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不愿做一个被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总来为自己决定事情、替自己做选择,并将这些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倾向于选择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因此,处在“逆反期”的人们才会常常去做一些明知不对的事情,他们这时也许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有错,而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主权。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同样存在。 而孩子之所以会由听话变得不听话,是因为孩子从生下来起就是依赖母体的,几乎没有自我意识,因此父母说什么他就会听什么。而到了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这时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权”落在了父母手中,于是便极力想要“抢”回来,这才会出现开始“不听话”的现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事物认知的深入,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一些孩子、几个茶杯,实验者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放在孩子面前——孩子毫无兴趣。但当实验者对孩子说“不要动这些茶杯”之后,孩子们不甘心被禁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开始趁着实验者“不注意”的时候企图偷偷掀开杯子。这时,实验者突然说道:“你们想要看就看吧,也没什么稀奇的。”这句话说完,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放弃了掀看杯子。 父母一旦明白孩子的心理之后,就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了。既然孩子是在维护自己的“主权”,那么就尽量将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拥有决定事情的权利,这样孩子就不会再为了和父母对着干而一味地做错事。 对于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或者说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技巧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水果,父母越是强迫,孩子越会反抗,坚决不从。这时,父母不妨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不渴,那就等下你觉得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呢!”也许孩子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朝父母要水喝。关于吃水果,父母也不要强迫孩子“吃个苹果”,可以问孩子:“宝贝儿,你是想吃苹果,还是想吃香蕉?”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选择的权利,就不会对吃水果那么抗拒了。 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父母则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孩子的反抗情绪,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二来也可以避免因为父母包办太多,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见。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管得太多,不准孩子做这个,也不让孩子去那里,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不仅心中的逆反情绪会越来越严重,还有可能形成沉默寡言、犹豫没主见的个性。父母不妨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在独自做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减少与父母的对抗。 孩子逆反,陷在“禁果效应”中,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只要父母懂得引导,还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好处呢。 蜜蜜是个长相甜美、身材修长的小女孩,大家都说她是一块天生学舞蹈的好材料。蜜蜜自己也很喜欢舞蹈,于是在她5 岁的时候,妈妈就为她报了一个芭蕾舞培训班。开始的两年里,练习虽然比较辛苦,但因为蜜蜜很喜欢,所以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而是学得非常认真。妈妈看了也很高兴。但就在第三年,蜜蜜有了一定的基础、眼看就要小有所成的时候,她突然产生了厌烦情绪。她甚至觉得,别的小朋友放学就能回家玩、看动画片,妈妈却要“逼”着自己不停地练舞蹈,对自己很不公平。于是,她开始喊累、开始偷懒。面对蜜蜜的态度,妈妈知道,如果“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让她更加反感。 几天后,妈妈买回一双非常漂亮的芭蕾舞鞋,还有一套国内顶级老师的舞蹈教程,但只给蜜蜜看了一眼,就锁在了柜子里,并告诉她“另有用途,不许乱动”。这下蜜蜜像被拿了魂儿似的,每天惦记着那双精美的舞鞋,还想目睹一下顶级舞蹈老师的风采。于是,她开始妥协,向妈妈保证自己会好好练舞蹈,希望妈妈能把那两样东西送给自己。妈妈拒绝了两次。在蜜蜜第三次诚恳地向妈妈请求的时候,妈妈将舞鞋和教程给了她。蜜蜜对这两样东西很宝贝,再也没说过自己不想练了的话,而是比以前更加用心了。 “禁果效应”是一种人之常有的现象,父母不用为孩子陷入这个效应而担心,只要学会变通,提高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就能化解孩子的顽强反抗;同时,要是能够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它还能成为父母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形成良好习惯的帮手。 读点儿心理学听懂孩子的话! 阅读本书,你会知道当孩子说“我不听”“我不要”“我就不原谅他”,孩子在说什么。 不控制、不放任、不吼不叫让孩子听你的话! 从孩子的话中听出他的心理需求,沟通时注意关照这些需求,孩子就会愿意合作。 不用苦口婆心就能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用“椰壳效应”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用“感官协同效应”助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教你引导孩子打心眼儿里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