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曹操

破局者曹操
作者: 燕十三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破局者曹操
ISBN: 9787505757370

作者简介

\" 燕拾叁 作家、历史学者。 生于北京,长于北大。承家学渊源,深耕三国史,精研曹操史料三十余年,以成此书。 曾获澳门文学奖、香港《明报月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奖、贝塔斯曼杯网络原创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 楔子:风起于青萍之末 一切皆从一起乡间公案发端。 这件事记载在西晋司马彪所著《续汉书》当中。由于司马彪的生活年代距汉末三国不到100年,据说他曾广泛参阅了后世失传的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东汉政府组织撰写的《东观汉记》,因此被《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所采信,有幸得以留存至今。但是…… 但是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司马氏和曹氏两家的相爱相杀世人皆知,曹氏的源起竟由司马氏所记录宣扬,这实在颇为吊诡,也不禁令人生疑。 但无论如何,公元2世纪毫不起眼的某一天,在东汉帝国偏僻乡间所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是曹操家族最早的历史档案材料。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它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那是东汉帝国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在位期间(公元106年-125年)。我们把目光投向帝国首都雒阳[ 雒阳,即洛阳。汉光武帝刘秀命名洛阳为雒阳。]东南400余公里,十三部州之一——豫州州府(相当于省会)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带)的一座农庄。谯县和汉高祖刘邦龙兴之地——丰沛同属沛国,是政府重点帮扶的革命老区。 这年十月,庄上的农事已毕,但家家户户还在忙碌不停。男人们把过冬的粮食储藏起来,再到集市上卖掉余粮和女人纺毕的绢布。同时加固屋墙和篱笆,特别是要封死朝北的窗户,以防备冬天寒冽的北风。 女人们忙着赶制全家人一年穿用的衣物和布鞋,家境困难些的就只得编织草鞋。她们还抽空拿出六月就备下的麦曲,渍酿出春天到来前足够一家人饮用的冬酒。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杀猪制作腊肉,预备在十二月腊日的祭祀上使用。当然,祭祀完祖先之后,腊肉会成为全家人过年时的盘中佳肴。 年满14周岁的大孩子们在农忙时需要帮助家里下地干活,这时候终于可以歇息,由宗族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小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快乐的寒假,他们要到正月才会去宗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 当然,这只是宗族中产家庭的生活。那些贫民和奴婢只是像牛马一样日夜劳作,他们的日子朝不保夕,冬天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 在这个月中,族中宗子——即族长要在宗族祠堂里召集几位最有身份地位的宗族长老开一次会议,集体研究一年来去世的贫困族人和孤寡老人如何安葬的问题。这一例会过程通常十分平和顺畅,因为程序大家都心知肚明,先根据死者在族中的亲疏关系和家庭状况排列顺序,再根据大家的资产状况进行募捐。 此时汉帝国建立已逾300年,光武帝刘秀中兴也快100年了。偌大的帝国就像一部调校精良、自动运转的机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榫卯。 在当时,人的一生几乎自出生之日起就可以盖棺论定了。正如后来一位诗意的哲人所形容,人生仿佛是一树花,虽然同是一个物种,但富贵的飘落到美丽的织毯上,贫贱的却沦落在粪坑里。这里面没有因果可以深究,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帝国99.99%的人们都在这种宿命的黑暗中充满希望地活着,这既是一种悲哀,却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一出生就被楔在了社会中一个固定的位置,永世无法改变,其实大多数人也并不想改变。只要老老实实遵循古老的传统,在每一年、每个月份、每个节气完成先人所设定好的事情,就不必胡思乱想,也不会抑郁失眠。虽然命如草芥,苟活到死倒也并不困难。 以至于当时有一位名叫崔寔的大儒,撰写了一部农书《四民月令》,将乡间生活的日常全部规范殆尽,用一本书基本写完了一个东汉农夫的一辈子。上文所述这年十月农庄上所发生之事,便是摘于此书中所录。但是…… 但正是在这寻常一日,谯县治下农庄举办的这次例会上,却发生了一点让人意想不到的风波。 当宗子和长老们正在昏昏欲睡地讨论无关宏旨的乡间小事时,突然有一个族人冷不丁闯进了会场。他现场哭诉自己准备屠宰做腊肉的肥猪丢了,而他在邻居一个名叫曹节的人家里看到了一口长得一模一样的猪。因此他可以断定,自己家的猪是被曹节偷走了。 这样的口角在庄上司空见惯。虽然宗子可以根据宗法对族中事务进行处置,但来人并非族中显贵,宗子实在懒得插手,就骂他怎敢擅闯祠堂闹事,有官司尽管去谯县县令的大堂上击鼓鸣冤好了。 可这些一辈子没出过庄门的农夫哪里分得清宗族礼法和国家司法的区别,自顾自地不停哭闹申诉。宗子火往上撞正要发作,忽见一个老者慢悠悠牵着一口猪踱了进来。 祠堂中人都认识这位老者,他正是被告曹节。只见曹节把拴猪的绳子往那个告状族人的手里一交,再没说一句话,兀自转身走了。 祠堂里顿时一片哗然。要知道偷盗在帝国乃是重罪,帝国最初的宪法——汉高祖刘邦创制的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更重要的是,偷盗不仅违反国家法律,还违背社会良俗。在依靠血缘和礼法维系的宗族当中,名节要比性命重要百倍。谁敢拿自己的名节开玩笑?这不但是判了自己死刑,还把全家人的性命也赔上了。 众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宗族长老们都是有见识的人物,对于愚昧农夫为些鸡毛蒜皮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也并不稀奇。但在座所有人都是头一回见到曹节这样自杀似的举动,这等于是对偷猪一事供认不讳了。 宗子叹了口气,他心中暗暗同情曹节。曹节和他的四个儿子平素通情达理,而且近年来他治家有方,家境欣欣向荣,对宗族事务也很热心,逢年过节总给长老们送些礼物,怎么看曹节也不像是个偷猪贼。但其他几位长老看热闹不嫌事大,他们窃笑曹节真是钱多人傻,偷了猪不承认不就完了,猪身上也没写名字,纷纷等着看曹节如何吃这个瓜落。 告状者傻在原地不知所措,宗子厌烦地挥挥手把他打发走了。会议已经没法再进行下去,大家都忙着热议如何处置曹节一家的问题。有的建议立即报官抓人,有的建议将其全家押至祠堂受审,还有的建议不能让曹节坏了全族的名誉,须尽快祭告祖宗把曹节一家除籍,将其财产全部充公归宗族支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扬扬得意,这是一招一石二鸟的妙计,不但惩治了不法之徒,还刚好解决了今天会议讨论的问题,今年死去族人的安葬费尽可从罚没资产中拨取。 大家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突然祠堂大门哐的一声被人撞开。只见刚才那个告状的族人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左右两手各牵着一口猪。他满脸涨得通红,对众人高声喊道:我错怪曹节了,我家的猪刚才自己跑回来了! 祠堂里立刻鸦雀无声,但三秒钟后又突然爆发了更加激烈的争论。宗子无心听这些人神侃,唤人速速把曹节请来。宗子眼巴巴望着门口苦等了好久,这才见曹节缓步而入。 告状族人看曹节现身,脸色由红变紫,快步迎上前去,忙不迭地把猪绳塞到曹节手上,嘴里小声叨念着:哪想到猪都长得一个样呢…… 曹节接过猪绳,淡淡一笑,向宗子和诸长老行了一礼,竟又是一言不发飘然而去。 对于豫州谯县的这个小村庄来说,这件事算是个大八卦。整个冬天,全村人茶余饭后都在热议曹节的高风亮节,而且越传越神、越传越远,很快四乡八镇都听说谯县出了个全天下都难找到的道德模范曹节先生,竟还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欲一睹曹节的真容。 经此一事,宗子对曹节刮目相看。每逢家宴,曹节必是他的座上嘉宾。他还频频带曹节去县城遍拜各位主政官员,绘声绘色向他们介绍荐举曹节的德行,当然也借机炫耀一下自己治族有方。 这样一起不愉快的丢猪事件,却落得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当然,最大受益人无疑是曹节,他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德先生。 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的狂澜就从这一颗投入水中的小石子开始了。\" \" ◆一次讲清曹操的生前身后事,看枭雄的崛起之路,逆天改命 作者精研东汉、三国史三十余年,著成全书一百回,细致描摹东汉末年风土人情,shou次讲清曹操的生前身后事——溯源曹操家族脉络、探寻曹家兴起缘由……完整呈现曹操从地方小吏成长为一代枭雄的前因后果。 ◆多重视角下的“多面曹操”,不偏见、不定义、不妄评 ◆曹操一生所遇之局,一次比一次无解,却都被他一次次破解! ◆破时事之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有的人疯狂了,有的人躺平了,有的人放下了, 只有曹操保持人间清醒,一路通关,破局突围,乱世为王! ◆破逆境之局 曹操一生经历大小六十余战,十次死里逃生,三次遭遇兵变,两次差点儿被暗杀。 无论处于多么艰险的逆境,他都能谈笑应对,绝处逢生。 ◆破命运之局 宦官世家出身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 曹操只信实力,不信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地方小吏走向帝国权力巅峰。 ◆破生存之局 曹操几度在夹缝中求生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只有活下去,才是第一要义! 透过曹操,可窥见中国传统体制下独特的生存哲学。 ◆破关系之局 知人难,用人更难。 曹操在用人上打破桎梏,大胆创新,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 从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在团队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 反观现在,百年变局、人生格局,酒局、饭局、骗局、困局、危局,我们如何破局? 答案就在曹操给我们的启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