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十字街骑士(醉醒客)(精)
ISBN: 9787508651729
潘采夫,专栏作家,原名李耀*,生于1976年,河南濮阳人,农村孩子,小城长大,省城求学,京城谋生,两年旅居苏格兰。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就职于河南*报、青年时讯、新京报、南都周刊,直至媒体无声,再无栖身之地,遂随波逐行,跃然网上,现任职于小猪短租。曾任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风声*紧,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夭折者多,现为博雅小学堂主播新闻、足球栏目,不唱赞歌。勤于梦幻,惰于行动,身材丰满,著作低产,十年只有《贰时代》,《十字街骑士》为第二本。
关于过年的记忆 我从记忆里淘出的这些残片,大约都在30年前了 ,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那也是农村的黄金10年,短 暂的复兴之后,漫长的衰落就开始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春节可不是大人的节*, 它是为小孩子准备的。年三十的村子是属于小孩儿的 ,没有大人来管我们,他们突然全不见了。 戴个火车头帽子,缀有红五星,蹬一双新做的棉 鞋,在村子里晃荡着熬五*。那时候的鞭*没现在响 ,温和、悠长,零星地从远处飘来,像老人打着绵长 的带着尾音的喷嚏。家家户户的门墩上插上了红蜡烛 ,烘着门上贴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门墩上的蜡烛, 想拔哪根拔哪根,拿着放鞭*,但没有拔根香头用着 顺手。比蜡烛*老一点的,是用竹签裹上棉花,放进 羊油里浸透,直接插到门墩上点着。 小孩儿兜里揣着新钞票,几十张一角的小票,腰 包鼓鼓,在小卖部里昂首挺胸,店老板再也不敢随便 赶我们走。我们只买些拉*、摔*,还有滴滴筋,二 踢脚不敢买,有的小孩拿着放把手指头崩掉过。 买了鞭*放在铁罐头盒下,看谁的*能把盒子崩 上房顶。有孬孩儿把*插到街边的猪粪里,等大人路 过,偷偷点着就窜。大人中了埋伏,新衣服“遍体淋 屎”,怒吼着一直追到村外庄稼地,但追上也不会打 一顿,大过年的谁好意思打小孩儿,再说也打不疼, 个个像穿了棉花包。 **的主意是把*塞到猪的屁眼里,猪在圈里嚎 一个除夕夜,往往招来妇女恶毒的咒骂:“恁个驴吊 *咧,恁个卖尻咧,恁生了孩子都没屁眼儿。”和着 零落的鞭*声一起飘在村子上空。 爷爷在十字街开了个饺子铺,兼卖烧*,三十晚 上没人,曾有小孩往锅里放过鞭*,想看看能把锅盖 顶多高。 爷爷派我和四叔看店,正百无聊赖,店里歪进来 一个人,是我们村的老光棍,叫二麻子,听大人说在 城里当小偷,每年春节回村一次。这次在哪儿喝醉了 酒,骂骂咧咧地进来,咣当摔到灶火前的*灰上,狗 *驴*地骂了一阵,唤我和四叔过去,拿出一张5块 的大票,要给压岁钱。 5块是个天文数字,我俩不敢要,他就大骂不止 。二麻子在村里辈分高,从我骂到我爹,又骂到我爷 爷。我和四叔恼了,低头一合计,反正是他硬要给的 ,不要还骂我俩的爹,不要还想揍我们,那就要吧。 我们先给二麻子磕个头,给他提前拜年,他就把 钱塞我手里,脸上很高兴的样子,我俩也很高兴,就 又多磕了一个,唱戏样儿喊着“二麻子爷爷过年好啊 ”,磕个头又不花钱。 我们派二麻子看守饺子店,反正他已经呼呼大睡 ,没法儿不听命令,然后率领南街的小伙伴买空了供 销社。满兜装着鞭*,掏出一支问小伙伴:“那你听 我的不?”“听你咧!”“那给你一个响的。” 后来回村里拜年,一个堂叔玉龙说我的记忆不准 确,那天晚上他也在,还有其他几个孩子,而且钱也 不是5块。我问二麻子还在不,他说早死了。 一般过年放鞭*,过十五放焰火,主要是“呲花 ”、“汽火”跟“地出溜”,这几样我只知道土叫法 ,我们那一带的人才懂,不知怎么写。汽火是往天上 飞的,不过我们喜欢让它贴着地面飞。有个十五晚上 ,我顺着十字街放了一支汽火,结果飞进一群小闺女 群里,把其中一个小闺女的新年衣烧了个洞。她哭着 把她娘拉出来,满大街找我赔衣服,我吓得面无人色 ,四处躲藏,那个十五没过好。 初一得起五*,天不亮先起来放挂鞭,把饺子下 锅里,给门外的老天爷点两根蜡,锅台上的老灶爷也 点两根,把院门打开,门墩上再续两根蜡烛。这些准 备就绪,大人把出锅的饺子盛一碗,放在家谱前面, 上面放双筷子,放两大块红烧肉,然后开始“愿语愿 语”,也就是祷告祷告,邀请住村头坟地里的先辈的 魂儿回家。我们在旁边跟着学:“老爷爷,老奶奶, 过年了,回家来吧,跟俺一块吃点饺子,院门都开着 ,别忘了回家的路。” 我们屋里供着家谱,其实是大块白布,李家逝去 的先人都写在上边,挂在堂屋墙上。大人在家谱前放 上糖和梨膏(也就是蔗糖)。天还没亮,看树和人都 是黑影,这时院外响起脚步声,几十个人走进来,进 门先给家谱磕头,再一侧身,给守着家谱的老人磕头 ,老人就站起来做搀扶状,说“别磕了”。磕头的人 顺势起来,老人给大人递烟,给小孩拿糖。我就加入 这个队伍,去给下一个家谱磕头。 天色蒙蒙亮,街上很安静,没人放鞭*,说话的 也少,能听见噗噗踏踏的脚步声。在街上碰见老人, 这个队伍乱哄哄地跪下,给老人磕个头,老人照例说 “到家喝口水吧”,“不了不了,还得磕几家”。村 里哪个屋子有家谱都有数,走过一遍天明了,大人耳 朵上夹满了烟卷,小孩四个兜里都是糖果。队伍里从 来没有女的。 中午家家吃饺子,但饺子出锅以后不能立刻吃, 得先送饺子。大人一碗碗盛好,小孩儿端着给邻居送 ,邻居收下饺子,再押回来一碗自家的饺子。胡同里 撒欢儿跑的,都是送饺子的孩子。有的赛起跑来,脚 下一绊,一碗饺子撒在街上,赶紧捡起来吹吹土,扒 拉扒拉泥儿,举着碗再往家跑。 一通跑下来,自己家的饺子全跑到别人家碗里, 而自家的饺子筐里,摆满了各家媳妇的饺子。而我们 家的饺子,是**南街*好吃的,因为我们家是世代 卖饺子的,样子好看,馅儿调得香,舍得放肉。我爹 我娘边吃边逐一点评,“你姨老娘包了这么多年就没 好吃过。”“那谁家真会过,里面全是白萝卜,不舍 得放肉。”“谁家的馅儿就没调准过,齁咸。”“你 那个奶奶包的饺子大得像鞋底子。”“这是谁家的饺 子?尝一个,哦,新媳妇包的吧,以前没吃过,手艺 不孬。”P45-51
《十字街骑士》是一幅70后的江湖游踪图,历数家谱寻根,幻想马背游民,驰骋中原集市,上房点*揭瓦,只差征战沙场。潘采夫以其敏锐的触感和惊人的记忆力,将消失中的乡野趣事、民间风俗一一讲述,下笔如神,生动有趣。
令人,捧腹大笑。
《十字街骑士》是一场直抵内心的文化较量,农村孩子,小城长大,省城求学,京城谋生,两年旅居苏格兰。多种文化在一个人的经历里相互冲撞、自由生长,既拉扯争抢又安然并存,仅描摹*常,就智趣无穷。
发觉,文字成精。
《十字街骑士》以赤子之心为七〇一代书写,缅怀却不伤感,**却不鞭笞,带有对乡土的依恋和对时代的敬意,是为作者的洞见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