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你好陌生人
ISBN: 9787213114779
“这是一本深刻的书,书中引用了许多过去的哲学家、现在的人类学家的话,以及威尔·白金汉在世界各地旅行中遇到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人物的话。《你好,陌生人》充满了关于在异国他乡与各自独特习俗的联系的轶事,它感人地提醒我们,我们首先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需要与他人互动,尤其是在悲伤和孤独感加剧的时候。这是一本为心灵而写的书,它在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类的本性。” 这是一本感人的回忆录,当人类学家、旅行家威尔·白金汉的伴侣去世时,他通过向陌生人敞开大门来寻求安慰。他讲述了在终生伴侣去世后,他在缅甸等地旅行和交谈中寻求治愈的故事,而这些地方在文化上与他的祖国英国有着很大差异。 这也是一本汇集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学见解的书,它探索了我们这个时代急需思考的问题——在全球疫情影响下的大范围隔离、以及世界范围内冲突越来越突出的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与他人、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我们如何抛开本能的仇外心理和对外来者的恐惧,去拥抱我们最本真的世界?
………… 这是一本关于陌生人的书。它讲述了我们渴望陌生人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同时又惧怕他们会带来伤害;它讲述了当世界处于至暗时刻,陌生人将如何让我们的家和世界更好地“呼吸”,变得更开放。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研究的“150 定律(Rule of 150)”,人类的大脑设定让我们的稳定社交圈子只能容纳150 人,有人进来,就意味着有人要出去。这150 人是我们所认识的,也是维持联系的人。当我们与他们在街上偶遇时,提议一起去喝杯饮料,或在被封锁的公寓里给他们发信息,建议在Zoom上聊聊天,他们不会觉得奇怪。总之,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我们自认为自己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一些了解和感同身受,并且知道如何让他们振作起来。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多数岁月里,这就是我们归属的圈子: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的亲戚、朋友和同事。这些人与我们一起度过人生,陪伴我们熬过生活的艰难,也同享我们的喜乐。他们是我们愿意与之分享自己世界角落的一个小群体。这就是人类大脑结构的设定:它给我们的社会关系设定了这样一个极限。 回到我们祖先群居狩猎的年代,社群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是亲属关系。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出现——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这个陌生人要么继续赶路,要么很快就被吸纳进这些亲属圈子。 罗宾·邓巴表示:“那些闯进圈子的人,很快就会通过与内部的人结婚生子而被纳入亲属圈子(孤独的人类社会学家可能除外)。”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在印尼东部的塔宁巴尔群岛(Tanimbar Islands)开展一项人类学野外考察项目时,我的东道主伊布·林(Ibu Lin)告诉我,我应该考虑当她的养子。她说,这样的话,她就有义务帮我娶亲。与其说亲戚关系旨在维护血统,倒不如说是在后代中共享利益。安排我与他们的人成婚,这样我就成为他们未来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归属圈的一分子。 在1800 年之前,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集中小圈子里,身边围绕的不是亲朋,就是邻居,很少有陌生人。一旦有陌生人出现,就会引起大家的纷纷议论。然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它开启了城市化潮流,并且这种潮流至今还在持续。随着我们涌进数以百万计陌生人扎堆的大都市,我们会感受到压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与地球上的80 亿人口比较时,我们150 人的亲密小圈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无论我们如何竭力在这个“同心归属圈”内反复营造家的感觉、打造凝聚力,它很快就会被涌进来的一张张陌生脸孔所冲破。我们如何才能理解所有这些令人眩晕的陌生感、未知和陌生的大众? 我们对陌生人的回应总是充满了矛盾——焦虑与期待、兴奋与恐惧交织在一起。陌生人难以让人读懂,也难以让人看清其真实面目。我们不清楚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不清楚他们有什么能力,是否有暴力倾向、是否患有怪疾。总之,陌生人超出了我们的掌控和认知范围,可是陌生人又是如此之多。这种对陌生人的恐惧其实就是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恐惧:我们害怕陌生人会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情;害怕我们忙不过来;害怕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人需要关照,无暇顾及他人;害怕我们本就脆弱的归属圈子会被打破;害怕陌生人群会淹没我们;害怕改变;害怕陌生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各种新事物,无论是好或坏。 我们对陌生人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恐惧也可以解释为“仇外心理”(xenophobia)。我们习惯于将仇外心理看作是一种负面心态,但在它演变为仇恨或敌意之前,仇外心理的根源其实在于我们对陌生人的未知,以及对这种未知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产生的正常焦虑。当我们想到自身的善良、脆弱,又想起这个世界的冰冷无情时,就不禁不寒而栗。这种战栗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中就可以感受得到,例如,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Odyssey)中,就充满了对陌生人带来的承诺和威胁的矛盾性,也充满了好客与敌意,以及欢迎与暴力之间的极限拉扯。此外,在《圣经》(Bible)、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古文献中也有体现。这些著作创作的时代,城市化兴起、陌生人带来重重问题,人们更迫切地想知道,生活在一个被陌生人包围的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 但对陌生人的恐惧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陌生人也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他们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和未来。仇外心理有它的对立面,但这种对立面又不是绝对的,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对新鲜感的着迷,和在面对陌生和不熟悉的事物时产生的好奇心。希腊人把这种与陌生人的友谊,以及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渴望称之为“philoxenia”(字面意思是指“与陌生人交朋友”,寓意热情好客,对陌生人友好、有爱心) 。这个词来源于《新约》:“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虽然大多数人类古文献强调了陌生人的危险性,但它们同时也着对陌生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激动和期待。它们证明了人类渴望伸出双手,渴望与未知建立联系。 人们每次与新鲜事物的碰撞都编织出一张复杂的情感网络,夹杂着好奇与恐惧、仇外和友好、热情与敌意。这种恐惧与着迷交织的矛盾在语言方面就有所体现。例如,英语词汇“host”(主人)、“guest”(客人)、“hospitality”(好客)、“hostility”(敌意)、“hostage”(人质),更别提还有“hotel”( 酒店), “hostel”( 旅馆) 及 “hospital”(医院), 这些词汇拥有共同的词根。继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mile Benveniste)之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把所有这些概念的起源追溯至古典词根*hosti-pet(星号表示该词汇是再造词)。再造的词根包括两部分:首先,“hosti”,意为“奇怪的”,其次是“pet”,意为“潜力”或“力量”。陌生人总是给我们带来不确定性:是天使还是恶魔?是可能性还是威胁?这些问题蕴含着力量。陌生人有潜力带来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改变。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感。我们是群居哺乳动物,与他人相互依存而活;我们与他人一起挤住在大厦里,一起挤进地铁里,一起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争夺空间,但我们仍然很难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因为城市化加剧了我们的孤独感。在城市中心,我们过着越来越孤独的生活。过去两个世纪,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全球性的大变革。曾经, 我们生活在农业社会, 数代人同居于一个屋檐下, 社会人口流动性低、长途出行极其罕见。那时,人们对自己的部落里有哪些人、对自己属于哪个圈子一清二楚。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分散化:人口流动性更强,许多人都孤立地生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单薄、短暂。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就是,痛苦的孤独感席卷而来。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渴望体验与大家结伴同行的人生,但这种联系往往很难实现。美国已逝年轻女作家玛丽娜·基根(Marina Keegan)曾说:“孤独没有反义词……这个词的意思,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 它是有人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感觉。”城市生活的矛盾在于,我们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但我们所缺乏的,或所渴求的,却是这种团结的感觉。而这种蔓延开来的孤独感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它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严重削弱我们的免疫系统,令我们的健康受损。这个事实被反复提及,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即:我们被无数人包围,这些人在我们的世界和生活中来来往往,然而我们却还是孤独凋零。 本书探讨了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生活, 以及如何应对孤独。我认为进一步敞开心门和寻求建立联系的方法颇为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摆脱孤单,活得更有格局、更平和,以及更勇敢地接受陌生人带来的承诺。在寻求摆脱孤立和仇外心理等这些棘手问题的方法时,我试着跨越文化、学科和历史朝代的界限,融合了哲学、文学、历史和人类学领域的故事。因为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极其棘手、难以化解,但人类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有时候,我们想要寻求的答案会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本书第一部分探讨了人际交往的亲密关系。这部分提出了关于家的问题——它们如何“呼吸”(寓意接纳外人),以及如何“屏住呼吸”(寓意保护家人);提出了欢迎陌生人、被陌生人欢迎分别会有什么感受;也探讨了当我们跨越门槛,进入对方生活圈子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微妙礼节;还有: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又同样将我们分开的荣誉法则(codes of honour)、主宾之间共享的喜悦,可能会出岔子的举动、相聚后的离别,以及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成为生者的陌生人的那一刻。 本书第二部分将圈子扩展到外部,不仅探讨有关家和生活亲密圈子的主题,还探讨了我们如何能为打造值得生活的社会助力。第二部分讲述了关于旅行者和移民艰难地跨越边境和门槛的旅程。这一话题与城市和人群的双重性相关:集体快乐的喧嚣和孤独的痛楚;也与我们如何更好地与邻居相处的议题相关。它也讲述了社区对于流动的世界——这个陌生已成为常态的世界,有何意义。 那些围绕在我们身边、人数众多的陌生人,他们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躲避,漠不关心,宣称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无关。我们可以让仇外心理主导内心,随时保持“备战” 状态,并驱逐我们生活周围的陌生人,甚至掌控、诋毁他们。但无论是漠视,还是敌意,都不是助力我们打造共同美好未来的可靠方式。本书探索了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更艰难,但更有意义的道路,即:勇敢地向我们周围的陌生人敞开心扉,让他们知晓我们有多害怕,以及有多容易受到伤害;向陌生人敞开大门,说:“你好,陌生人”,以及接纳陌生人的不同——如此,我们就能一起寻找更美好、更有创意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痛苦加剧, 人与人正成为一座座孤岛。 我们该如何抛开恐惧与仇恨, 与他人和世界重新建立联结? 总有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 将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缝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