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

拍案惊奇
作者: 编者:(明)凌濛初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拍案惊奇
ISBN: 9787210089018

作者简介

凌濛初(1580—1644) 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明末小说家、戏曲家。 十二岁入学,屡试不中,十八岁得补廪膳生,后开始著述活动。 崇祯七年(五十五岁)以副贡授上海县丞,任内政声颇著。崇祯十五年(六十三岁)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次年程继孔农民军起,凌濛初入何腾蛟幕下参与镇压,不久殉职。一说他在房村遭李自成军围困,忧愤而逝。 生平多有著述,以小说、戏曲成就为高,其中,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影响最大,与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并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代表。

内容简介

当下刘老收拾盘缠,别了家里,一同仆人径奔湖 州。仆人领至道场山下前日留宿之处,只叫得声奇怪 ,连房屋影响多没有,那里说起高堂大厦?惟有些野 草荒烟,狐踪兔迹。茂林之中,两个坟堆相连。刘老 道:“莫不错了?”仆人道:“前日分明在此,与我 吃的是湖州香稻米饭,苕溪中鲜鲫鱼,乌程的酒。明 明白白,住了一夜去的,怎会得错?” 正疑怪间,恰好有一个老僧杖锡而来,刘老与仆 人间道:“老师父,前日此处有所大房子,有个金官 人同一个刘娘子在里边居住,今如何不见了?”老僧 道:“此乃李将军所葬刘生与翠翠兄妹两人之坟,那 有什么房子来?敢是见鬼了!”刘老道:“见有写的 家书寄来,故此相寻。今家书见在,岂有是鬼之理? ”急在缠袋里摸出家书来一看,乃是一副白纸,才晓 得果然是鬼,这里正是他坟墓。因问老僧道:“适间 所言李将军何在?我好去问他详细。”老僧道:“李 将军是张士诚部下的,已为天朝诛灭,骨头不知落在 那里了,怎得有这样坟土堆埋呢,你到何处寻去?” 刘老见说,知是二人已死,不觉大恸,对着坟墓 道:“我的儿!你把一封书赚我千里远来,本是要我 见一面的意思。今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 处追寻,叫我怎生过得!我与你父子之情,人鬼可以 无间。你若有灵,千万见我一见,放下我的心罢!” 老僧道:“老檀越不必伤悲,此二位官人、娘子,老 僧定中时得相见。老僧禅舍去此不远,老檀越,今日 已晚,此间露立不便,且到禅舍中一宿。待老僧定中 与他讨个消息回你,何如?”刘老道:“如此,极感 老师父指点。”遂同仆人随了老僧,行不上半里,到 了禅舍中。老僧将素斋与他主仆吃用,收拾房卧安顿 好,老僧自入定去了。 刘老进得禅房,正要上床,忽听得门响处,一对 少年的夫妻走到面前。仔细看来,正是翠翠与金生。 一同拜跪下去,悲啼宛转,说不出话来。刘老也挥着 眼泪,抚摩着翠翠道:“儿,你有说话只管说来。” 翠翠道:“向者不幸,遭值乱兵,忍耻偷生,离乡背 井。叫天无路,度日如年。幸得良人不弃,特来相访 ,托名兄妹,暂得相见。隔绝夫妇,彼此含冤。以致 良人先亡,儿亦继没。犹喜许我附葬,今得魂魄相依 。惟恐家中不知,故特托仆人寄此一信。儿与金郎生 虽异处,死却同归。儿愿已毕,父母勿以为念!”刘 老听罢,哭道:“我今来此,只道你夫妻还在,要与 你们同回故乡。今却双双去世,我明日只得取汝骸骨 归去,迁于先垄之下,也不辜负我来这一番。”翠翠 道:“向者因顾念双亲,寄此一书。今承父亲远至, 足见慈爱。故不避幽冥,敢与金郎同来相见。骨肉已 逢,足慰相思之苦。若迁骨之命,断不敢从。”刘老 道:“却是为何?”翠翠道:“儿生前不得侍奉亲闱 ,死后也该依傍祖垄。只是阴道尚静,不宜劳扰。况 且在此溪山秀丽,草木荣华,又与金郎同栖一处。因 近禅室,时闻妙理,不久就与金郎托生,重为夫妇。 在此已安,再不必提起他说了。”抱住刘老,放声大 哭。寺里钟鸣,忽然散去。 刘老哭将醒来,乃是南柯一梦。老僧走到面前道 :“夜来有所见否?”刘老一一述其梦中之言。老僧 道:“贤女辈精灵未泯,其言可信也。幽冥之事,老 檀越既已见得如此明白,也不必伤悲了。”刘老再三 谢别了老僧。一同仆人到城市中,办了些牲醴酒馔, 重到墓间浇奠一番,哭了一场,返棹归淮安去了。 至今道场山有金翠之墓,行人多指为佳话。 此乃生前隔别,死后成双,犹自心愿满足,显出 这许多灵异来,真乃是情之所钟也。 有诗为证: 连理何须一处栽?多情只愿死同埋。 试看金翠当年事,愦愦将军更可哀! P15-17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长篇翘楚有“四大名著”,短篇代表则是“三言二拍”。 本辑选自“二拍”,即《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原编著者凌濛初,作品语言通俗活泼,凭借少量注释即可畅快阅读。 本书从原作79篇中遴选了20篇。选篇标准,首要为“趣味”二字——或情节紧凑、波折密集,或寂静悠远、余韵绵长;多种题材兼收并蓄,读来移步换景,总觉新鲜。 另外,选篇顾及普遍的阅读需求,适合各年龄层读者欣赏。 借这部选辑,望能淡化“艰涩”的刻板印象,将“二拍”还原为有趣、有味的好故事。但囿于时代,其中伦理观常悖现世,读者当可体谅。 自“二拍”问世算来,虽历四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但所谓经典恰是如此,纵然千百年过去,读者总不免掩卷感叹: 人间悲喜,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