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人文系列: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时刻人文系列: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作者: 林昌丈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时刻人文系列: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ISBN: 9787547323809

作者简介

林昌丈,浙江温州龙港市人。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区域历史地理,已出版《汉魏六朝墓砖铭文辑录校释(一)》,先后在《历史研究》《文史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水经注·渐江水注》的山川世界(节选) 《水经注·渐江水注》详细记载了渐(浙)江水及其支流的山水地理、人文景观,保存了汉魏六朝时期浙江地区大量的山川、城邑和祠庙等文献资料。以往对《渐江水注》的研究,概括而言,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注》文的校勘、山川城邑等地名的定位和名物考释;二是主要从《注》文涉及的征引文献入手,梳理《注》文的明确标引文献以及一些和《注》文相似的文献记载。随着学界对《水经注》研究的日益深入,学者不仅以《水经注》所载的水道复原为目标,进行相关的历史地理研究,而且从史源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郦《注》的文献来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渐江水》的《注》文进行历史地理和文献学两方面的梳理,并从史源方面进一步探析《注》文和六朝地记间的关系。 一、《水经注·渐江水注》疏证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关于渐江水发源的山脉,最早的认识来自《山海经》。《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又《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记浙江与庐江二水皆出三天子都,又名天子鄣。三王山,《续汉书·郡国四》丹阳郡“歙县”条与会稽郡“山阴县”条刘昭注引《山海经》郭璞注皆作“玉山”,当以“三王山”为是。淳熙《新安志》绩溪县“山阜”栏下云:“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这与《太平寰宇记》所记三天子都山在县东南八十里的里数稍有出入。元人舒頔撰有《大鄣山记》,其略云:“浙水出大鄣山,见诸郡志。其山高数百丈,石如壁立,横截溪洞间,深邃不可测。去邑五十里,东接唐昌,出天目山,南逾歙。”则大鄣山是一处自绩溪东部绵延至歙县南部的山脉。全祖望校《水经注》首先引述诸家所论三天子都,认同“都”即“鄣”字之讹,并且认为三天子鄣虽有三而大鄣则推浙江之源,秦汉间人以是取郡名为鄣郡。由此来看,天子都(鄣)有三,而全祖望等学者持大鄣山为浙江之源的说法。 然而,明人吴度《三天子都考》引述汪循《率山记》曰:“或以绩溪大鄣山为《山海经》所称三天子都,非也。《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在率东。庐江出三天子都,入彭蠡。今惟率山之水,山阴山阳,一东一西,而流入于江者,与古吻合。尝游率山,见巨石上镌‘三天子都’字,即三 除了华丽的庙堂与隐秘的山林,六朝历史还存在于各地方当中。”青年历史学者林昌丈作品。回归“地方”,开拓六朝史研究的新视野。 本书不同于以往六朝地方史研究多集中于门阀政治的形成、世家大族的兴衰及政权建构等课题,而是另辟蹊径,探讨六朝历史在地方的具体呈现。通过分析《水经注》中的山川世界、南方地名的演变以及江东大族的居地,并从葬地、道路、编户和租赋等视角对南方边缘人群进行个案研究,深入考察了六朝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下人群的生存状态……本书讲述了一系列互有涉及的“故事”,旨在表明对六朝地方历史的研究并非简单的视角下移,而是回归地方,去观察那个“天高皇帝远”的世界。